急性心包炎心电图表现有ST段抬高(普遍导联呈弓背向下型抬高且有动态演变)、T波改变(低平或倒置且会随病情好转恢复)、PR段压低(因心房外膜受累出现且有一定机制和临床意义)。
一、ST段抬高
1.普遍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
急性心包炎时,心肌外膜下炎症累及心包,导致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心电图上表现为除aVR和V1导联以外的普遍导联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这是急性心包炎较为特征性的心电图改变之一,一般在发病数小时至数日内出现。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观察发现,在急性心包炎患者中,约80%-90%会出现ST段弓背向下抬高的表现,这种改变与心肌梗死时ST段弓背向上抬高有明显区别,心肌梗死是由于心肌缺血坏死导致ST段弓背向上抬高,而心包炎是心外膜下炎症引起的ST段改变。
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其ST段抬高的表现并无本质差异,但儿童患者可能因心包炎病因不同(如感染性因素等)而在其他伴随症状上有所不同,但心电图ST段弓背向下抬高的特征是相似的。在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中,如本身有慢性心脏病史的患者发生急性心包炎时,ST段抬高的表现可能与无基础疾病者类似,但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ST段抬高的动态演变
随着病情的发展,ST段抬高会逐渐恢复。一般在数天至2周内,ST段可回到基线水平。例如,有研究对急性心包炎患者进行连续心电图监测发现,ST段抬高开始下降的时间平均在发病后的3-10天左右,这一动态演变过程也是与心肌梗死相鉴别的重要依据,心肌梗死的ST段抬高一般不会在短期内恢复到基线水平,而是会有进一步的演变,如出现病理性Q波等。
二、T波改变
1.T波低平或倒置
在ST段抬高的基础上,随着病情进展,T波可逐渐低平或倒置。这是因为心包炎症影响心肌复极过程。一般在ST段开始回落时,T波开始出现改变。T波低平或倒置的程度和范围在不同患者中有所差异。例如,部分患者可能仅表现为个别导联T波低平,而严重者可出现广泛导联T波倒置。在儿童急性心包炎患者中,T波改变可能相对不太典型,但同样存在T波低平或倒置的情况,需要结合其他心电图表现及临床症状综合判断。对于有特殊病史的患者,如曾有电解质紊乱等情况的患者发生急性心包炎时,T波改变可能会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需要进一步鉴别。
2.T波改变的恢复
随着心包炎病情的好转,T波也会逐渐恢复正常。一般在ST段恢复至基线后,T波恢复正常的时间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有研究表明,T波完全恢复正常平均需要2-3个月左右的时间。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定期进行心电图监测来评估病情的恢复情况。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T波恢复的时间可能会相对延长,需要更加密切地观察和随访。
三、PR段压低
1.PR段压低的机制
PR段代表心房除极结束至心室除极开始的时间,急性心包炎时,由于心包炎症累及心房外膜,可导致PR段压低。PR段压低一般在ST段抬高的导联出现对应性的压低。例如,在ST段抬高的Ⅱ、Ⅲ、aVF导联,PR段可能会出现压低。PR段压低的程度在不同患者中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其压低幅度相对较小,但也是急性心包炎心电图表现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儿童急性心包炎患者中,PR段压低的表现可能不如成人典型,但仍可作为辅助诊断的依据之一。对于患有其他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肌病患者发生急性心包炎时,PR段压低可能会与基础疾病引起的心电图改变相互干扰,需要仔细鉴别。
2.PR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PR段压低提示心房外膜下心肌受累,结合其他心电图表现有助于急性心包炎的诊断。当患者出现ST段弓背向下抬高、T波改变以及PR段压低等多种心电图改变时,高度提示急性心包炎的可能。在临床诊断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心电图表现以及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等结果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