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诊断标准包括主要标准(血培养阳性、心内膜受累证据如超声见赘生物或新瓣膜反流)和次要标准(基础病或静脉药瘾史、发热、血管现象、免疫现象、微生物学证据),诊断流程为收集病史、血培养、超声心动图检查,再据主次要标准综合判断,小儿患者需考虑生理特点密切观察调整方案。
一、主要标准
1.血培养阳性
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致病病原体,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通过外周静脉采血进行血培养,若在两次独立的采血样本中均培养出相同的有意义的致病菌,对诊断有重要提示作用。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和血管等生理特点,血培养的操作需要严格遵循无菌原则,以避免污染影响结果判断。
2.心内膜受累证据
超声心动图发现赘生物: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心瓣膜或心内膜表面、大血管内膜上的赘生物。赘生物的存在提示心内膜受到感染病原体的侵袭,是心内膜炎的重要形态学证据。对于小儿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需要根据患儿的年龄、体重等调整检查参数,确保能够清晰显示心脏结构和可能存在的赘生物。例如,对于婴幼儿,可能需要更轻柔的操作和合适的探头频率来获得准确的图像。
新的瓣膜反流:超声心动图发现原有心脏杂音强度和性质改变或出现新的反流杂音,提示心内膜炎导致瓣膜损伤,影响瓣膜的正常关闭功能,从而产生反流。
二、次要标准
1.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成瘾史
小儿若本身存在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心脏疾病,增加了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对于有静脉药物成瘾史的儿童(虽然相对少见,但也需考虑),静脉注射可能引入病原体导致心内膜感染。例如,患有室间隔缺损等先天性心脏病的小儿,其心脏结构的异常使得血流动力学改变,更容易成为病原体侵袭心内膜的靶点。
2.发热
体温≥38℃,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常伴有发热症状,发热是机体对感染的一种免疫反应表现。不同年龄段小儿对发热的耐受和表现可能不同,婴幼儿可能表现为体温不稳定、嗜睡等非典型表现,而年长儿可能更易出现典型的发热症状,但都需要结合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3.血管现象
如微血管炎表现(瘀点、指甲下出血等)、栓塞现象等。瘀点可出现在皮肤、黏膜等部位,是由于微血管受损出血所致;指甲下出血表现为指甲下的红色或暗红色条纹状出血,这些血管现象提示感染病原体可能通过血液循环形成微栓塞,影响血管结构和功能。
4.免疫性现象
如肾小球肾炎、Osler结节、Roth斑等。肾小球肾炎可能与感染引起的免疫复合物沉积有关;Osler结节是指手指或足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色或紫色痛性结节,与免疫反应相关;Roth斑是视网膜的卵圆形出血斑,中心呈白色,也与免疫机制参与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病理过程有关。
5.微生物学证据
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中关于两次不同时间血培养检出同一典型致病病原体的要求;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活动性病原体感染的血清学证据。
诊断流程
1.首先收集患儿的病史资料,包括基础心脏疾病情况、发热等临床表现、是否有静脉药物成瘾等情况。
2.进行血培养检查,尽可能在使用抗生素之前采血,且要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
3.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观察心脏结构尤其是心瓣膜等部位是否存在赘生物、瓣膜反流等情况。
4.根据主要标准和次要标准进行综合判断。如果具备1项主要标准,或3项次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加1项次要标准,高度提示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若具备多于1项次要标准,也需要考虑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可能,进一步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对于小儿患者,由于其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要密切观察病情,并及时根据检查结果调整诊断和治疗方案。同时,在整个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小儿的生理特点,如年龄小、免疫系统和心血管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等因素对诊断的影响,确保诊断的准确性和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