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微生物感染引起的心内膜炎症,累及心瓣膜等部位,病因有病原体感染和易感因素,临床表现有发热、心脏杂音、周围体征、栓塞现象,诊断靠血培养、超声心动图、血常规,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病原体感染
细菌:常见的有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例如,草绿色链球菌常在牙科操作、扁桃体手术等情况下,从口腔侵入血流,进而累及心内膜引发感染;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感染灶等途径进入血流导致心内膜炎。
真菌:在长期使用抗生素、糖皮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如白色念珠菌等真菌可引起心内膜炎。
其他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衣原体等也可引发心内膜炎,但相对少见。
2.易感因素
基础心脏疾病:患有先天性心脏病(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风湿性心瓣膜病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心内膜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例如,室间隔缺损时,左心室压力高于右心室,血液从左向右分流,使右心内膜承受的压力增加,容易发生感染。
静脉药物滥用:静脉药物滥用者使用不洁注射器等,会使病原体直接进入血流,增加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心脏手术或器械操作:心脏手术、心导管检查等侵入性操作可能损伤心内膜,为病原体入侵创造条件。
二、临床表现
1.发热:是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多为持续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也可呈弛张热或间歇热。例如,急性心内膜炎患者常出现高热,体温可高达39℃-40℃以上。
2.心脏杂音:原有心脏杂音可因心内膜赘生物的形成而发生改变,出现新的杂音或杂音性质发生变化。这是由于赘生物导致瓣膜关闭不全或狭窄等病理改变引起的。
3.周围体征
瘀点:可出现于皮肤、口腔黏膜、睑结膜等部位,多为小的出血点,呈红色或暗红色。
Osler结节: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常见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
Janeway损害:主要见于急性心内膜炎,表现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
4.栓塞现象:赘生物脱落可形成栓子,随血流阻塞相应血管,引起栓塞症状。如脑栓塞可导致偏瘫、失语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肺栓塞可引起胸痛、咯血等。
三、诊断
1.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一般需要抽取多套血标本进行培养,通常在患者发热初期或寒战发作时采血,每次采血10-20ml,连续多次采血以提高阳性率。如果血培养阳性,可明确病原体,为治疗提供依据。
2.超声心动图: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瓣膜或心内膜上的赘生物、瓣膜反流等情况;经食管超声心动图的敏感性更高,能够发现更小的赘生物,有助于早期诊断。
3.血常规: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可有贫血表现,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
四、治疗
1.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例如,对于草绿色链球菌感染的心内膜炎,常选用青霉素联合氨基糖苷类药物治疗;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可选用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青霉素或头孢菌素等。抗感染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
2.手术治疗:当出现严重的瓣膜功能不全、反复栓塞、真菌性心内膜炎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人工瓣膜置换术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心内膜炎多与先天性心脏病有关,在护理方面要注意保持患儿的皮肤清洁,避免皮肤感染。在进行牙科等侵入性操作时,要提前评估心内膜炎的风险,必要时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同时,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心脏杂音等变化,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2.老年人:老年人心内膜炎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监测肝肾功能等。由于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控制可能相对较慢,要加强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3.孕妇:孕妇患心内膜炎时,治疗需要兼顾胎儿的安全。选用抗生素时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在孕期要注意口腔卫生等,减少病原体入侵的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