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骨质增生是常见骨科疾病,由年龄增长、慢性劳损、外伤、腰椎疾病等致腰椎椎体边缘骨性增生,有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压迫等表现,可通过X线、CT、MRI检查诊断,需保持健康生活方式、正确姿势、避免腰部受伤,老年人、儿童青少年、孕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腰椎骨质增生是一种常见的骨科疾病,又称为腰椎骨刺,是人体腰椎关节出现退行性改变的一种表现。随着年龄的增长、慢性劳损、外伤等多种因素影响,腰椎椎体边缘会出现骨性增生,就像骨头长出了多余的“尖刺”。
二、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腰椎会发生退变,椎间盘逐渐失去水分,椎间隙变窄,椎体稳定性下降,为了维持腰椎的稳定性,机体就会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椎体的接触面积,起到一定的代偿作用,这是中老年人群容易发生腰椎骨质增生的重要原因。
慢性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长时间弯腰工作等,会使腰椎长期处于过度负荷状态,导致腰椎椎体的磨损增加,进而诱发骨质增生。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群,腰椎长期处于前屈姿势,椎体前方受到的压力较大,容易引发骨质增生。
外伤:腰椎部位受到急性外伤,如车祸、高处坠落等,可能会导致腰椎椎体的骨折、脱位等损伤,在修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骨质增生。
腰椎疾病:本身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等腰椎疾病的患者,腰椎的力学结构发生改变,也容易促使骨质增生的发生。
三、临床表现
疼痛:早期可能表现为腰部的酸痛、胀痛,在劳累后、受凉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的发展,疼痛可能会逐渐加重,变为持续性的疼痛,甚至在静止时也会出现疼痛。疼痛可向臀部、下肢放射,引起下肢的放射性疼痛、麻木等症状。
活动受限:腰椎骨质增生会影响腰椎的正常活动,患者会感觉腰部僵硬,活动不灵活,弯腰、转身等动作受到限制。例如,患者可能难以自如地系鞋带、弯腰拾取物品等。
神经压迫症状:如果增生的骨质压迫到神经根,可能会出现下肢的麻木、无力,严重时可能会导致行走困难,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等严重情况。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骨质增生常用的方法,可以看到腰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等情况,能够初步判断腰椎骨质增生的部位和程度。
CT检查:对于腰椎骨质增生的诊断更为清晰,可以更准确地显示增生的骨质与周围神经、脊髓等结构的关系,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神经压迫等情况。
MRI检查:不仅可以观察到腰椎骨质的情况,还能清晰地显示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评估腰椎骨质增生对神经组织的压迫程度有重要意义。
五、预防与保健
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钙,可通过多食用牛奶、豆制品、虾皮等富含钙的食物来预防骨质疏松,因为骨质疏松与腰椎骨质增生的发生有一定关系。
适当运动:选择适合的运动方式,如游泳、慢跑、太极拳等,这些运动可以增强腰部肌肉的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减少腰椎的劳损。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剧烈的运动,如长时间的快跑、举重等,以免加重腰椎的负担。
正确姿势:无论是站立、坐姿还是行走,都要保持正确的姿势。站立时应挺胸收腹,双脚分开与肩同宽;坐姿时要保持腰部挺直,座椅的高度要合适,使膝关节与髋关节保持同一水平;行走时要抬头挺胸,步伐适中。避免长时间弯腰、驼背等不良姿势。
避免腰部受伤:在进行体力劳动或体育活动时,要注意保护腰部,避免腰部受到急性外伤。如搬运重物时应采用正确的姿势,先蹲下,用腿部的力量将重物抬起,而不是直接弯腰用力。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本身腰椎退变较为明显,发生腰椎骨质增生的几率较高。要特别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或行走,避免过度劳累。在日常生活中,可使用腰围等辅助器具来保护腰部,但不宜长期依赖,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当的腰部功能锻炼。
儿童及青少年:虽然儿童和青少年发生腰椎骨质增生相对较少,但如果有腰椎外伤史等情况,也应关注腰椎的健康。要养成良好的坐姿和站姿,避免过早从事重体力劳动,促进腰椎的健康发育。
女性孕期:孕期女性由于体重增加,腰椎的负担加重,容易诱发或加重腰椎骨质增生相关的症状。要注意适当休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可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适合孕期的腰部锻炼,如瑜伽中的一些温和的腰部伸展动作,但要避免剧烈运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