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内膜炎的相关因素包括病原微生物感染、基础疾病与心内膜损伤、医源性因素。病原微生物感染有细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真菌及其他微生物;基础疾病有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糖尿病、免疫功能低下等;医源性因素包括心脏手术与介入操作、长期导管留置等,这些因素均可能导致老年心内膜炎发生。
常见病原菌:草绿色链球菌在过去是老年心内膜炎的常见病原菌,但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其比例有所下降。现在,金黄色葡萄球菌、肠球菌等更为常见。例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皮肤等部位的感染灶进入血液循环,进而侵犯心内膜引发感染。研究表明,在老年人群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导致的心内膜炎占比较高,这可能与老年人机体免疫力相对低下,皮肤黏膜等部位容易出现损伤,从而增加了金黄色葡萄球菌侵入血液循环的机会有关。
感染途径:细菌可通过多种途径进入血流,如口腔操作(如拔牙、牙周治疗等),口腔中的细菌可经破损的黏膜侵入血流;泌尿系统感染时,细菌也可进入血流;还有一些医源性操作,如导管置入等,也可能将细菌带入血流。对于老年人群,由于牙齿问题较为常见,拔牙等口腔操作后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相对增加,这与老年人牙齿保健可能不够理想,口腔内细菌数量较多有关。
真菌和其他微生物感染:
真菌:老年心内膜炎中真菌感染也有一定比例,常见的有念珠菌等。老年人由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免疫抑制剂,或者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机体免疫功能受到影响,容易发生真菌感染。例如,长期住院的老年患者,若使用了大量广谱抗生素,可能会破坏肠道等部位的正常菌群平衡,导致念珠菌等真菌过度生长,进而侵入血流引发心内膜炎。
其他微生物:如立克次体、衣原体等引起的心内膜炎相对较少见,但在老年人群中也可能存在。这些微生物感染心内膜的机制相对复杂,可能通过与心内膜的特殊结构相互作用等方式导致感染发生。
基础疾病与心内膜损伤
心脏基础疾病:
瓣膜病: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较为常见,随着年龄增长,心脏瓣膜出现钙化、纤维化等退行性改变,瓣膜结构和功能受损,为微生物附着和感染提供了条件。例如,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退行性病变,使得心内膜表面不平整,容易导致细菌等微生物黏附,进而引发心内膜炎。
先天性心脏病:虽然先天性心脏病在老年人中相对较少,但一些成年后仍然存在的先天性心脏病,如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等,也可能成为老年心内膜炎的发病基础。由于心脏结构的异常,血液流动出现异常湍流等情况,心内膜受到血流冲击等影响,容易发生损伤,使得微生物更容易侵袭。
其他基础疾病:
糖尿病: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等微生物的生长繁殖,同时糖尿病可导致血管病变等,影响心脏的血液供应和心内膜的营养状况,增加心内膜炎的发生风险。研究显示,糖尿病患者发生心内膜炎的概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且预后可能相对较差。
免疫功能低下:老年人免疫功能逐渐衰退,如T细胞功能下降等,使得机体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此外,一些老年患者可能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需要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治疗,进一步削弱了机体的免疫防御功能,容易发生微生物感染并累及心内膜。例如,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老年患者,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等免疫抑制剂后,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增加。
医源性因素
心脏手术与介入操作:
心脏手术: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在手术过程中可能会损伤心内膜,并且手术器械等可能会带入病原体,从而引发心内膜炎。虽然现代手术技术不断提高,手术中的消毒等措施也较为严格,但仍然存在一定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机体状况相对较差,术后恢复可能较慢,发生医源性心内膜炎的风险可能相对更高。
介入操作:如心导管检查、心脏起搏器置入等介入操作,也可能导致心内膜感染。操作过程中如果消毒不严格,或者患者自身的感染灶在操作后细菌入血,都可能引发心内膜炎。老年患者进行介入操作时,由于血管条件相对较差等因素,操作难度可能增加,相应的心内膜炎发生风险也可能有所上升。
长期导管留置:
血管导管: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等的老年患者,导管部位容易成为细菌侵入的门户。细菌可沿导管侵入血流,进而到达心内膜引发感染。研究发现,长期留置血管导管的老年患者,心内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未留置导管的患者。特别是当导管留置时间较长、护理不当等情况下,感染风险进一步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