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是怎么回事

来源:民福康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是严重临床情况,二者相互影响。其相关情况包括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机制、人群分布及脑出血的发病机制、人群分布;临床表现有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表现和脑出血相关表现;诊断依靠血培养、超声心动图、头颅CT等;治疗需抗感染并针对脑出血采取相应措施,预后受感染控制、脑出血严重程度、基础心脏疾病等因素影响,儿童和老年患者预后有各自特点。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感染性心内膜炎主要是病原微生物通过血流到达心内膜,附着于病变或正常的心瓣膜、心内膜等部位,繁殖形成赘生物。常见的病原菌有链球菌、葡萄球菌等。赘生物容易脱落形成菌栓,随血流循环到全身各个脏器,当累及脑血管时,可能引发一系列脑血管相关病变。

人群分布: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更容易患病,如先天性心脏病、风湿性心瓣膜病等患者。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可能无显著的绝对差异,但不同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分布可能有一定特点,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等。生活方式方面,有静脉药瘾史等可能增加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

脑出血相关情况

发病机制: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出现菌栓栓塞脑血管后,可能导致脑血管的损伤,如血管壁炎症、坏死等,进而引起血管破裂出血。另外,感染性心内膜炎导致的凝血功能异常等也可能参与脑出血的发生。

人群分布:一般来说,高血压患者是脑出血的高危人群,但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的患者中,基础心脏疾病的情况更为关键。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基础心脏疾病的好发年龄会影响整体人群分布,比如先天性心脏病多见于儿童,而风湿性心瓣膜病在中青年人群中相对常见等。生活方式中,有基础心脏疾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人群(如长期风湿热未规范治疗等)易患感染性心内膜炎,进而增加合并脑出血的风险。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相关表现:患者可能有发热,多为持续性低热或中等度发热,也有部分患者体温可高达39℃以上;可出现心脏杂音改变,原本存在的心脏杂音可能增强或改变性质;还可能有贫血、乏力、消瘦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以及皮肤黏膜瘀点、Osler结节(指和趾垫出现的豌豆大的红或紫色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等外周表现。

脑出血相关表现:根据脑出血的部位和出血量不同而有所差异。如果是脑实质内出血,可能出现头痛、呕吐,头痛多较为剧烈,呈持续性;意识障碍,轻者可表现为嗜睡,重者可出现昏迷;神经系统定位体征,如偏瘫(一侧肢体无力、活动不利)、偏身感觉障碍(一侧身体感觉减退等)、言语不利等;如果是大量脑出血,还可能出现瞳孔变化、呼吸节律改变等脑疝相关表现。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的诊断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主要依靠血培养,血培养阳性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但需要多次采血送检。同时结合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瓣膜或心内膜上的赘生物等异常改变。此外,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升高、贫血等表现,C-反应蛋白、红细胞沉降率等炎症指标常升高。

脑出血的诊断:头颅CT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可迅速明确脑出血的部位、出血量等情况。头颅MRI检查对于脑出血的早期诊断、鉴别诊断等也有一定价值,尤其是在脑出血的病因鉴别等方面。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的治疗原则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主要是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用药原则是早期、足量、长疗程。一般抗生素治疗疗程较长,可能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同时,要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如对于有严重瓣膜病变的患者,可能需要在感染控制后考虑进行心瓣膜置换等手术治疗。

脑出血的治疗:根据脑出血的出血量、部位等采取相应治疗措施。小量脑出血可采取保守治疗,包括卧床休息、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适范围,一般收缩压控制在150-160mmHg左右)、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营养神经等治疗;对于大量脑出血或有脑疝形成倾向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去骨瓣减压术、血肿清除术等。但在治疗过程中,需要注意抗感染治疗与脑出血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比如某些脱水药物可能影响水、电解质平衡,进而对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治疗产生一定影响等。

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的预后

影响预后的因素

感染控制情况:如果感染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预后相对较好。反之,如果感染持续存在,反复出现菌栓栓塞等情况,会严重影响预后,可能导致病情反复加重,甚至危及生命。

脑出血的严重程度:脑出血量少、部位不关键的患者,经过积极治疗后可能预后较好,神经功能缺损等情况恢复较好;而大量脑出血、关键部位脑出血的患者,预后往往较差,可能遗留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如长期昏迷、重度残疾等。

基础心脏疾病情况:如果患者基础心脏疾病较轻,在感染控制和脑出血治疗后,心脏功能能够较好恢复,预后相对较好;如果基础心脏疾病严重,如存在严重的心瓣膜病变且心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等,会明显影响整体预后。

特殊人群预后特点

儿童患者:儿童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相对少见,但儿童的脏器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对于感染的耐受能力和药物的代谢、排泄等与成人不同。如果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儿童的预后不仅取决于感染和脑出血的控制情况,还受到儿童自身脏器功能恢复能力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儿童的血脑屏障功能相对不完善,脑出血后的脑水肿等情况可能更为严重,而且儿童在抗感染治疗时,抗生素的选择和剂量需要更加谨慎,以避免对儿童脏器造成不良影响。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感染性心内膜炎合并脑出血时,机体的代偿能力较差。老年患者的感染控制可能相对困难,脑出血后的恢复也较慢,而且发生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如肺部感染、深静脉血栓等,这些都会影响预后,老年患者的预后总体上可能相对较差。

阅读全文
了解疾病
脑出血
脑出血是指脑实质内出血,属于一种原发性非外伤性的出血,出血部位在大脑半球、脑干、小脑等处,属于急性脑血管病,按照病因可分为两种类型。
了解详情
了解疾病
自测工具
行动指南
延展阅读
民福康 | 为用户打造的实用医典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
许之民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甲
感染性心内膜炎最常见的症状是发热。 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起病急骤,多有寒战、高热,全身症状明显。患者可出现瘀点、瘀斑,可伴有贫血、肝脾大等。此外,还可能出现心脏相关的症状,如心脏杂音、呼吸困难、水肿等。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神经系统、肾脏等其他系统的并发症。 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不是所有患者都会出现,而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首要发生于哪种疾病
许之民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甲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首要发生于心脏瓣膜病。 心脏瓣膜病是导致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基础。当心脏瓣膜出现病变,如瓣膜狭窄、关闭不全等,会使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这种异常的血流状态会导致局部形成涡流、血流缓慢等情况,为细菌的定植和繁殖创造了有利条件。,心脏瓣膜病患者的瓣膜组织本身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损伤
感染性心内膜炎首选药
许之民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甲
在临床上没有表明感染性心内膜炎首选药。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遵医嘱使用阿莫西林、头孢氨苄、万古霉素等,详情如下: 1、阿莫西林 阿莫西林是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药物,特别是针对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肺炎球菌等敏感菌株。其毒性小、疗效好,能有效控制感染。 2、头孢氨苄 当青霉素类药物过敏或治疗效果不佳时,
最容易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人群
许之民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甲
最容易并发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是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心脏瓣膜病会导致心脏瓣膜的结构和功能异常,使得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容易形成湍流和涡流。这些异常的血流状态为细菌等微生物的附着和定植提供了条件。比如二尖瓣关闭不全或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时,反流的血液可在局部形成漩涡,增加了细菌感染的机会。而器质性心脏病
亚急性心内膜炎血培养标本采血量
许之民 副主任医师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 三甲
亚急性心内膜炎血培养标本采血量一般为10至20毫升。 首先,这样的采血量有助于提高培养的阳性率。足够的血量能够增加检测到病原菌的机会,因为血液中可能存在的病原菌数量相对较少,较大的采血量可以提高捕获它们的可能性。 其次,10至20毫升的采血量能更好地反映全身血液的情况。心内膜炎时,病原菌可能在血液中
抗0偏高是什么原因
魏国 主任医师
山东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抗0偏高的原因主要有感染、免疫性疾病等。 1.感染 如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猩红热、扁桃体炎、咽炎等。这些感染会导致体内产生抗0,从而使抗0偏高。 2.免疫性疾病 如风湿热、类风湿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会导致免疫系统异常,产生自身抗体,从而使抗0偏高。 此外,结核病、肝炎、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
张定国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征为中毒症状轻、感染迁移少见、病程长等。 1、中毒症状轻:通常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患者出现的中毒症状较轻,可表现为低热、食欲减退、疲劳乏力、身体轻微酸痛等。 2、感染迁移少见:感染迁移大多出现在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身上,亚急性患者很少出现感染迁移。 3、病程长:亚急性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有哪些?
张定国 副主任医师
江苏省人民医院 三甲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表现包括发热、异常出血、其他等,具体如下: 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早期表现以发热为主,热型多为弛张热,常常表现为午后、夜间体温升高。随疾病发展,部分患者可出现异常的皮下出血,常常表现为皮肤瘀斑、指甲或趾甲下线状出血,严重者甚至并发动脉栓塞,可引发咳嗽、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由于长期慢性出
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
王晓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心内膜炎的早期症状主要是发热、全身乏力、食欲不振等。这些症状是由炎症失控和毒素吸收造成的全身中毒症状。除上述症状外,病人还可能表现出心脏杂音性质的改变,包括原器质性心脏病,杂音增大,或杂音性质发生改变而变粗。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怎么治疗?
王晓莉 主任医师
中日友好医院 三甲
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首先给抗菌素治疗。进行血细菌培养,选择合适的抗菌素。抗菌素要求足量足疗程,一般要用4~6周,如果血培养反复都是阴性,又高度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可以凭经验给予大量的青霉素和阿米卡星等药物治疗。亚急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是指起病比较缓慢,有发热,体重减轻,乏力等全身的不舒服症状,也有少部分
脑出血后头疼怎么办?
司维 主任医师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 三甲
脑出血后的头疼要根据具体情况给与不同的治疗方法:1、脑出血后会在脑子里存在一定时间,我们叫做占位效应,颅内压会增高,颅压增高会出现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等症状,这时候的治疗应该以脱水降颅压为主,常用的药物有甘露醇、甘油果糖、白蛋白等。接近大脑皮层的出血可以直接刺激到脑膜引起头痛,这时可以给病人用一些止痛药。2、脑出血破入脑室或蛛网膜
怎么鉴别脑出血和脑梗死
龙先喻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第一、脑出血起病比较急,发展比较快,多半都是在活动状态下或者情绪不稳的时候起病,并且在数小时之内疾病可以达到高峰;脑梗死一般就是在安静状态下,休息的时候起病比较多见。第二、脑出血的病史一般都是动脉硬化或高血压,脑梗死的患者血压是正常的,但是在起病之前多半都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起病形式比较缓慢,假如病人头晕、头部不舒服,1-2天以后才逐渐向
引起脑出血的原因有哪些
龙先喻 主任医师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三甲
脑出血性疾病分为两大类,一个就是脑实质性出血,叫脑出血;另外还有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两种疾病的病因有的是一样的,有的不同,像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因90%以上都是动脉瘤破裂出血。脑实质性的出血就是脑出血,一般有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冠心病这些原因都可以导致脑出血,特别是高血压控制不好,有的人把药物中断了以后血压过高,导致血管弹
头被撞多久排除脑出血
杜琳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头被撞之后,一般要求观察三天,也就是72小时。在头部受损伤六个小时左右,容易伴发颅内出血,此时可以做核磁检查,因为核磁检查精度比较高,比CT更加敏感。如果是做CT检查,如果有出血,72小时之内可以发现。如果是做核磁,六小时左右有些病人就会显影了。因此,一般要求病人观察72小时。72小时有没有发现异常,就可以排除脑出血。
低压90多会脑出血
刘健 主任医师
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三甲
低压90多毫米汞柱也可能会造成脑出血。正常情况下,低压不能超过90毫米汞柱。如果低压超过90毫米汞柱,就叫做单纯舒张压增高的高血压。长期舒张压增高也有可能会导致小动脉玻璃样变,进而引起小动脉破裂脑出血。所以一定要将血压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之内,特别是合并糖尿病以及其他脏器病变患者。
脑出血能恢复正常人吗
杜琳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三甲
脑出血是否能够恢复正常,主要取决于出血量,以及出血位置,如果出血量很少,并且也没有压到功能脑组织,此种是可以恢复正常,比如微量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一般经过诊治后,可以恢复正常。但是如果脑出血的出血量虽然不多,但是是在特别关键的功能区,比如在底节区出血,此种情况一般来讲,都会留有一定的后遗症,脑出血实际上是一种高致残性的疾病。
免费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