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增生是骨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由年龄增长、腰部劳损、外伤、腰椎先天性畸形等致腰椎椎体边缘骨赘增生,有腰部疼痛、活动受限、神经压迫等表现,可通过X线、CT、MRI等检查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药物治疗,康复锻炼可增强腰部肌肉力量,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需重视预防和保健。
一、腰椎增生的定义
腰椎增生是一种骨关节慢性退行性病变,也被称为腰椎骨质增生,是人体为适应机体变化而出现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属于腰椎的一种代偿性改变。通常是因为随着年龄增长、腰部长期劳损、外伤、腰椎先天性畸形等多种因素,导致腰椎椎体边缘出现骨赘增生。
二、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的腰椎会发生退行性改变,椎间盘逐渐退变,椎间隙变窄,椎体稳定性受到影响,机体就会通过骨质增生来增加椎体的稳定性,这是一种自然的衰老现象,就像机器用久了会有磨损后出现的一些自我修复强化一样,一般35岁以后腰椎就开始出现退变相关变化。
腰部劳损: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长期弯腰工作等人群,腰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腰椎椎体之间的压力不均衡,椎体边缘容易受到牵拉、磨损等,从而刺激骨膜和周围组织,引发骨质增生来修复和适应这种异常的力学环境。例如,长期伏案工作的办公室人员,腰椎长期处于前屈姿势,椎体前部受到的压力较大,就容易出现腰椎增生。
外伤:腰部受到急性外伤后,如果没有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或者外伤导致腰椎椎体、椎间盘等结构受损,在恢复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异常的骨质增生以试图恢复腰椎的稳定性和功能。比如腰部曾有严重的车祸伤、高处坠落伤等导致腰椎骨折等情况后,后续发生腰椎增生的风险相对较高。
腰椎先天性畸形:有些人先天性腰椎发育异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等,使得腰椎的结构和力学传导发生改变,椎体之间的应力分布不均匀,容易引起椎体边缘的骨质增生来代偿异常的力学状态。
三、临床表现
腰部疼痛:早期可能表现为腰部隐痛、酸痛,在劳累后、久坐久站后疼痛会加重,休息后可缓解。随着病情进展,疼痛可能会持续存在,甚至在夜间也会有疼痛不适,活动时疼痛可能会加剧。例如,患者长时间行走后腰部疼痛明显,休息后稍有缓解,但再次活动又会疼痛。
活动受限:腰椎增生可能会导致腰椎的活动范围减小,患者弯腰、转身等动作变得不灵活。比如难以自如地弯腰系鞋带、转身拿东西等。严重时会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像不能正常弯腰打扫卫生、转身操作电脑等。
神经压迫症状:如果增生的骨质压迫到周围的神经,可能会出现相应的神经压迫症状。比如压迫坐骨神经时,会出现下肢放射性疼痛、麻木、无力等症状,疼痛可从腰部放射到臀部、大腿后侧、小腿外侧甚至足部,咳嗽、打喷嚏等腹压增加的动作可能会使疼痛加重。部分患者还可能出现间歇性跛行,即行走一段距离后下肢疼痛、麻木等症状加重,需要停下休息后才能继续行走。
四、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腰椎增生常用的方法。通过X线片可以看到腰椎椎体边缘有骨赘形成,椎间隙变窄,椎体骨质密度增高以及腰椎生理曲度改变等情况,能初步判断腰椎增生的部位和程度。
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腰椎骨质增生的情况,能明确增生的骨质是否压迫周围的神经、椎管等结构,对于判断神经受压的程度和范围有重要价值。
MRI检查:不仅可以观察腰椎骨质增生的情况,还能更好地显示腰椎间盘、脊髓、神经根等软组织的病变情况,对于评估神经受压导致的脊髓、神经根水肿等情况有优势。
五、治疗与康复
非手术治疗
休息:急性发作期要注意休息,避免腰部过度活动,减轻腰椎的负担,有利于缓解疼痛等症状。例如疼痛明显时应卧床休息1-2周。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按摩、牵引、针灸等。热敷可以促进腰部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紧张;按摩能放松腰部肌肉,减轻疼痛;牵引可以拉开椎间隙,减轻对神经等组织的压迫;针灸通过刺激穴位起到疏通经络、止痛等作用。比如热敷一般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牵引需要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合适重量和时间的牵引。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如布洛芬等,但需注意药物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如果有神经水肿等情况,可使用脱水消肿药物,如甘露醇等。不过药物使用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
康复锻炼:在症状缓解期要进行适当的康复锻炼,增强腰部肌肉力量,维持腰椎的稳定性。例如五点支撑法、小飞燕等锻炼方法。五点支撑法是患者仰卧位,双膝屈曲,以足跟、双肘、头部当支点,抬起骨盆,尽量把腹部与膝关节抬平,坚持几秒后缓慢放下,每次可做10-15次,每天练习3-4组;小飞燕是患者俯卧位,双手背后,头部和下肢同时抬起,像飞燕一样,每次坚持3-5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练习3-4组。但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劳累导致病情加重。
六、不同人群的特点及注意事项
老年人:老年人腰椎增生较为常见,由于其身体机能衰退,康复能力相对较弱,在治疗过程中要更加注重休息和适度的康复锻炼,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腰部损伤加重。同时,老年人可能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在使用药物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比如有高血压、糖尿病的老年人,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时要警惕对胃肠道和心血管等可能产生的影响,需在医生全面评估下用药。
青壮年:青壮年出现腰椎增生多与腰部劳损等因素相关,他们往往身体状况相对较好,但如果不注意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病情可能会进展。在康复锻炼时要注意正确的锻炼方法和适度原则,避免因锻炼不当加重腰椎损伤。例如在进行腰部锻炼时要缓慢进行,逐渐增加锻炼强度和幅度。
女性:女性在怀孕期间由于体重增加、腰部受力改变等,可能会增加腰椎增生的风险,尤其是产后恢复不佳时。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腰部的保护,避免长时间穿高跟鞋,因为高跟鞋会改变身体的重心,增加腰椎的负担。在更年期后,女性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流失加快,腰椎增生的进展可能会相对加快,要注意补钙等维持骨健康的措施。
特殊职业人群:对于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久坐久站等职业的人群,如建筑工人、办公室职员等,要特别注意腰部的防护。建筑工人要注意在工作中正确使用腰部保护装备,避免腰部过度受力;办公室职员要定时起身活动,做一些简单的腰部伸展运动,保持正确的坐姿,避免腰椎长期处于不良姿势。
总之,腰椎增生是一种与多种因素相关的腰椎病变,了解其发病原因、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的情况,对于预防和应对腰椎增生具有重要意义,不同人群要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预防和保健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