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损伤由多种因素致肝脏结构功能受损,常见病因有药物、酒精、病毒等,表现多样;脂肪肝分非酒精性和酒精性等,与肥胖等相关,多无症状或有轻表现;诊断靠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预防需健康生活方式等,治疗依病因分别针对肝损伤和脂肪肝采取相应措施,孕妇相关情况需多学科个体化处理。
一、肝损伤的相关情况
1.常见病因
药物因素:许多药物可引起肝损伤,如抗结核药物异烟肼等,其可能通过代谢产物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对药物肝损伤的易感性可能不同,有基础肝病病史的人群使用某些药物时发生肝损伤的风险更高。
酒精因素: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肝损伤的重要原因,酒精进入人体后主要在肝脏代谢,乙醇代谢产生的乙醛对肝细胞有直接毒性,可引起肝细胞炎症、坏死等损伤,男性由于饮酒频率和量通常可能高于女性,在酒精性肝损伤中更易受累。
病毒因素:乙肝病毒、丙肝病毒等感染可引发病毒性肝炎,导致肝损伤,不同年龄人群对病毒的易感性有差异,儿童感染乙肝病毒后可能转为慢性携带状态,增加后续肝损伤风险。
2.临床表现:轻度肝损伤可能无明显症状,中重度肝损伤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黄疸(皮肤黏膜黄染)等表现,黄疸的出现与肝细胞损伤导致胆红素代谢障碍有关。
二、脂肪肝的相关情况
1.常见类型及病因
非酒精性脂肪肝:与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密切相关,肥胖人群由于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过多的脂肪酸转运至肝脏堆积,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导致脂肪代谢异常,高脂血症患者血液中脂质含量高,易沉积在肝脏引发脂肪肝,不同生活方式人群发病风险不同,长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的人群患病风险高。
酒精性脂肪肝:主要由长期大量饮酒引起,如前文所述酒精代谢产物对肝细胞的损伤导致脂肪在肝脏堆积,男性饮酒相关的酒精性脂肪肝发病率相对较高。
2.临床表现:多数脂肪肝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能有右上腹隐痛、乏力等表现,通过腹部超声等检查可发现肝脏脂肪浸润的情况。
三、肝损伤和脂肪肝的诊断
1.实验室检查
肝功能检查: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胆红素等指标,肝损伤时ALT、AST常升高,脂肪肝患者若伴有肝损伤也可出现这些指标异常,不同年龄人群的正常参考值略有差异,儿童的肝功能指标正常范围与成人不同。
病毒学检查:对于怀疑病毒性肝损伤的患者,需进行乙肝五项、丙肝抗体等检查以明确是否有病毒感染。
血脂、血糖检查:脂肪肝患者常伴有血脂异常、血糖异常,通过检测血脂(如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和血糖可辅助诊断。
2.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是筛查脂肪肝的常用方法,可发现肝脏回声增强等脂肪肝表现,对于肝损伤的初步评估也有一定价值,不同体型人群的超声表现可能有差异,肥胖人群肝脏超声表现可能更明显。
CT检查:对于脂肪肝的诊断准确性较高,能更清晰显示肝脏脂肪浸润情况,在鉴别肝损伤的病因方面也有一定作用,如判断是否有肿瘤等占位性病变导致的肝损伤。
四、肝损伤和脂肪肝的预防与治疗原则
1.预防原则
健康生活方式:保持均衡饮食,控制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饮食,增加蔬菜、水果、全谷物的摄入;适量运动,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不同年龄人群运动方式和运动量可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儿童应保证每天充足的户外活动时间;限制饮酒,男性每日饮酒量不超过酒精25克,女性不超过15克。
合理用药:避免滥用药物,使用可能有肝损伤风险的药物时应在医生指导下进行,并定期监测肝功能,有基础疾病病史的人群用药更需谨慎。
2.治疗原则
肝损伤治疗:针对不同病因进行治疗,如病毒性肝损伤需根据病毒类型进行相应抗病毒等治疗;药物性肝损伤需停用可疑药物,给予护肝等对症支持治疗;酒精性肝损伤需严格戒酒并进行护肝治疗。
脂肪肝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主要通过改善生活方式,如减重、控制血糖血脂等,多数患者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可使脂肪肝情况改善;酒精性脂肪肝首先要戒酒,同时进行护肝等治疗,对于出现肝硬化等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综合治疗。特殊人群如孕妇发生肝损伤或脂肪肝需格外谨慎,孕妇出现相关问题时应在多学科团队(包括产科、肝病科等)的评估下进行个体化处理,因为孕妇的生理状态特殊,任何治疗措施都需充分考虑对胎儿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