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炎症性疾病分急亚急性,急性多由毒力强细菌侵袭正常心脏结构所致,亚急性常见草绿色链球菌等致且多在有基础心脏病变心脏发病,微生物附着形成赘生物致瓣膜异常等,有全身(发热、不适)、心脏(杂音改变)、栓塞表现,靠血培养、超声心动图诊断,治疗主为抗感染疗程长,儿童、老人、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包括心瓣膜、心室壁内膜或大血管内膜)的炎症性疾病,主要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感染引发,可分为急性心内膜炎与亚急性心内膜炎。
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类型
急性心内膜炎多由毒力较强的细菌所致,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常侵袭原本正常的心脏结构。
亚急性心内膜炎常见病原体为草绿色链球菌等,多发生于已有基础心脏病变(如风湿性心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的心脏,微生物易附着于病变的心内膜表面形成赘生物。
病理表现
微生物附着于心内膜表面后,引发局部炎症反应,形成由血小板、纤维蛋白、微生物菌落及炎症细胞等组成的赘生物,赘生物可导致瓣膜功能异常(如关闭不全、狭窄),并可能脱落形成栓子,随血液循环栓塞至其他部位(如脑、肾、脾等)。
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
发热:为常见症状,可呈持续性或间歇性,体温多波动于37.5~39℃,部分患者可伴有寒战。
全身不适:患者常感乏力、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
心脏表现
心脏杂音改变:原有心脏杂音可能因赘生物导致瓣膜反流等情况而发生性质、强度的变化,新出现的杂音也可能提示心内膜炎。
栓塞表现
赘生物脱落形成的栓子可栓塞于不同器官,如脑栓塞可引起头痛、偏瘫、意识障碍等;肾栓塞可出现腰痛、血尿等;脾栓塞可导致左上腹疼痛等。
诊断方法
血培养
是确诊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通过多次(通常3~5次)血培养可发现致病微生物,需在使用抗生素前采血,且应采集多套血标本以提高阳性率。
超声心动图
经胸或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可发现心内膜赘生物、瓣膜异常(如反流、穿孔等)及心肌脓肿等病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治疗原则
主要为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疗程通常较长(一般4~6周或更长)。对于存在严重瓣膜病变、反复栓塞等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考虑外科手术干预。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
儿童心内膜炎需早期识别,因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应及时进行血培养、超声心动图等检查,治疗时需遵循儿科安全用药原则,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潜在危害的药物,强调早期规范抗感染治疗以减少并发症发生。
老年人
老年人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心内膜炎治疗时需充分考虑药物相互作用及肝肾功能状况,选择相对安全的抗感染药物,并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器官功能。
女性
妊娠期间发生心内膜炎时,需综合评估母亲病情及胎儿安全,治疗方案需兼顾母婴健康,抗感染药物选择应尽量避免对胎儿有不良影响的药物,必要时需多学科协作制定诊疗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