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致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约20%-35%患者有家族遗传背景,超40个基因相关突变致心肌结构功能异常)、感染因素(肠道病毒等感染致心肌损伤发展为该病)、非感染性炎症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累及心肌引发)、中毒因素(酒精中毒及某些药物中毒损害心肌)、代谢紊乱因素(长期糖尿病控制不佳致心肌代谢紊乱引发)。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是引发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肠道病毒(如柯萨奇B病毒等)最为常见。病毒可直接侵犯心肌细胞,引起心肌细胞的炎症损伤,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由于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的影响。病毒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参与其中,过度的免疫反应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心肌的损伤,导致心肌细胞变性、坏死,长期的心肌损伤修复过程中,心肌纤维逐渐被纤维组织替代,心肌的收缩和舒张功能逐渐减退,最终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例如,有研究表明,柯萨奇B病毒感染后引发的心肌炎若未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部分患者会逐渐进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非感染性炎症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肌,导致扩张型心肌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攻击心肌组织,引起心肌的炎症和损伤。自身免疫性炎症会持续破坏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女性患者中,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率相对较高,可能与女性的内分泌等因素有关,自身免疫性炎症对心肌的长期损伤逐渐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生发展。
中毒因素
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中毒因素之一。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毒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细胞膜功能等。长期饮酒的人群中,酒精对心肌的慢性毒性作用会逐渐使心肌出现肥厚、扩张等改变,最终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男性相对更容易因长期大量饮酒而接触到酒精中毒的风险,因为男性饮酒的比例通常较高。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也可能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从而引发扩张型心肌病,如抗肿瘤药物(如蒽环类抗生素等),这类药物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可通过直接的细胞毒性作用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的凋亡和心肌纤维化等改变,进而引起心肌结构和功能的异常,最终引发扩张型心肌病。不同年龄、性别使用相关药物时需警惕药物中毒的风险,尤其是有心脏基础疾病的患者在使用此类药物时更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
代谢紊乱因素
糖尿病相关:长期糖尿病控制不佳可导致代谢紊乱,进而影响心肌。糖尿病患者体内高血糖状态会引起心肌细胞的糖代谢异常,导致心肌细胞内能量产生不足,同时还会促进心肌细胞的氧化应激反应,损伤心肌细胞的结构和功能。长期的代谢紊乱会使心肌逐渐发生重构,表现为心肌的扩张和收缩功能减退,从而引发扩张型心肌病。在糖尿病患者中,无论男女,若血糖控制不理想,随着病程的延长,发生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会逐渐增加,且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期高血糖对心肌的慢性损伤,发病风险相对更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