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需综合多方面诊断,临床表现有发热、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及心脏杂音等;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CRP等血液学检查及血培养;影像学检查有超声心动图的TTE和TEE;诊断参考改良Duke标准,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准确诊断。
一、临床表现评估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表现多样,年龄较小患儿可能不典型。常见表现有发热,热型不定,可为持续性或间歇性发热,部分患儿体温可正常甚至偏低,这与小儿自身免疫功能及感染程度等因素有关;还可能出现乏力、食欲减退、进行性面色苍白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另外,可听到心脏杂音,原本存在的心脏杂音可能性质改变,或新出现心脏杂音,这是由于心内膜赘生物形成影响心脏瓣膜结构和血流动力学所致。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升高,以中性粒细胞为主,伴有核左移现象,提示存在感染炎症反应,但部分免疫功能低下患儿白细胞计数可能正常或降低;血红蛋白可降低,出现贫血表现,与慢性感染消耗等因素相关。
血沉:血沉常增快,反映体内炎症活动程度,血沉增快程度与感染的严重程度有一定相关性。
C反应蛋白(CRP):CRP明显升高,提示机体处于急性炎症状态,是感染活动的敏感指标。
2.血培养:血培养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应在使用抗生素前多次采血,一般需采血3-5次,每次采血5-10ml,分别做需氧和厌氧培养。若能明确致病菌,对后续治疗有重要指导意义。例如,草绿色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是常见的致病菌,不同致病菌感染可能有其自身特点,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常起病急,病情相对较重。
三、影像学检查
1.超声心动图
经胸超声心动图(TTE):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心内膜赘生物、瓣膜形态改变等。赘生物≥2mm时可被检出,能帮助明确心脏结构有无异常,如瓣膜病变、室间隔缺损等基础心脏病情况,基础心脏病是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若患儿本身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发生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更高。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TEE):对于经胸超声心动图未能明确诊断的患儿,可考虑行TEE检查,其敏感性更高,能更清晰地观察心内结构,发现较小的赘生物等病变。但TEE是有创检查,需谨慎操作,尤其要考虑小儿的耐受情况等。
四、诊断标准
目前主要参考改良Duke标准。主要标准包括:血培养阳性(符合以下至少一项:两次不同时间的血培养均检出同一典型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多次血培养检出同一感染性心内膜炎致病菌,如草绿色链球菌、牛链球菌、HACEK组细菌等);心内膜受累证据(超声心动图阳性发现,如赘生物、脓肿等)。次要标准包括:基础心脏病或静脉药物滥用史;发热(体温≥38℃);血管现象(如栓塞、细菌性动脉瘤等);免疫现象(如肾小球肾炎、类风湿因子阳性等);微生物学证据(血培养阳性,但不符合主要标准;或与感染性心内膜炎一致的活动性微生物感染的血清学证据)。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需满足2项主要标准,或1项主要标准和3项次要标准,或5项次要标准。
小儿感染性心内膜炎的诊断需综合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医生要全面细致地进行评估,尤其要关注小儿的年龄特点、基础健康状况等因素,以准确做出诊断,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