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水栓塞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剖腹产时其发生与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及羊水成分作用相关,产妇中高龄、多胎妊娠等是高危人群,剖腹产相关操作如子宫切口处理不当等也增加风险,其由羊水进入母体循环及羊水成分引发病理改变所致,需重视其原因和高危因素以预防及早期识别。
一、羊水栓塞的定义
羊水栓塞是指在分娩过程中,羊水突然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急性肺栓塞、过敏性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肾衰竭或猝死等严重并发症的分娩期严重并发症。
二、剖腹产时羊水栓塞的原因
1.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子宫收缩过强或强直性收缩:剖腹产过程中,如果子宫收缩过强或呈强直性收缩,子宫肌层内的压力升高,使得羊膜腔内压力也随之升高,当胎膜有破裂口时,羊水有可能被挤入破裂的子宫血窦中。对于剖腹产产妇来说,子宫切口的存在可能增加了羊水进入血窦的通道风险,尤其是在子宫收缩异常强烈的情况下,子宫肌纤维收缩挤压子宫血窦,促使羊水成分更容易通过破损的血管内皮等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子宫存在开放的血窦:剖腹产时子宫切开,子宫肌层的血窦暴露,为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提供了直接的途径。例如,子宫切口处的血管在手术过程中可能没有完全闭合,或者在后续子宫收缩等因素影响下,血窦处于开放状态,羊水成分可以直接进入这些开放的血窦,进而进入母体血液循环。
2.羊水成分的作用
过敏反应相关:羊水中的有形成分如胎儿毳毛、角化上皮细胞、胎脂、胎粪等可能作为抗原物质,引发母体的过敏反应。母体免疫系统识别这些外来抗原后,会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导致过敏性休克等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例如,抗原-抗体反应激活补体系统,释放炎症介质,引起血管扩张、通透性增加等,进而影响血液循环和各器官功能。
促凝物质激活:羊水中含有多种促凝物质,如组织凝血活酶样物质等。这些物质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后,会激活凝血系统,导致DIC的发生。凝血系统被激活后,大量凝血因子被消耗,同时纤溶系统也被激活,出现凝血功能障碍,表现为广泛的微血栓形成,随后又因纤溶亢进导致全身出血倾向,如伤口渗血不止、皮肤黏膜瘀斑、内脏出血等,严重影响产妇的生命安全。
三、高危人群及相关因素
产妇因素
高龄产妇:年龄大于35岁的产妇发生羊水栓塞的风险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产妇的机体各方面功能有所下降,子宫肌层的弹性等可能发生改变,子宫收缩的协调性等不如年轻产妇,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可能性。同时,高龄产妇的机体对羊水成分的免疫反应等也可能有所不同,更容易引发严重的病理生理改变。
多胎妊娠、巨大儿:多胎妊娠时子宫过度膨胀,子宫肌层stretched程度较大,剖腹产过程中子宫收缩相关的风险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概率升高。巨大儿的存在也可能导致子宫收缩过强等情况,从而促进羊水进入血窦。
有剖腹产史再次剖腹产:既往有剖腹产史的产妇,子宫肌层存在手术瘢痕,子宫的解剖结构和肌层的完整性受到影响。在再次剖腹产时,子宫肌层的收缩特性可能与初次剖腹产不同,更易出现子宫收缩异常,增加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风险。例如,手术瘢痕处的子宫肌层可能相对薄弱,在收缩时压力分布不均,容易出现局部压力过高,促使羊水进入血窦。
剖腹产相关操作因素
子宫切口的处理:如果剖腹产时子宫切口的操作不当,导致子宫血窦开放程度增加,也会增加羊水栓塞的发生风险。比如子宫切口缝合不规范,血窦闭合不良,使得羊水更容易进入开放的血窦进入母体循环。
人工破膜操作(如果有):虽然是剖腹产,但如果在术前或术中进行了人工破膜等操作,也可能增加羊水栓塞的风险。人工破膜后,羊水可能通过破膜口更快地与子宫血窦接触,增加了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的机会。
羊水栓塞是一种极其严重的分娩期并发症,剖腹产时羊水栓塞的发生与羊水进入母体血液循环以及羊水成分引发的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了解其原因和高危因素对于预防和早期识别羊水栓塞至关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