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ICD治疗有适应证,非缺血性及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符合相应心功能、LVEF及药物治疗情况时可植入;植入过程包括术前评估与沟通、手术操作;术后需定期随访调整参数并协同基础药物治疗;儿童和老年患者植入ICD需特殊考虑,儿童要精细评估及关注生长发育,老年要全面评估全身状况及调整药物等。
一、扩张型心肌病ICD治疗的适应证
1.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
对于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LVEF(左心室射血分数)≤35%,且经最佳药物治疗至少3-6个月后仍存在持续症状的患者,符合植入ICD的适应证。例如,多项临床研究表明,此类患者植入ICD可显著降低心脏性猝死的风险。在一些大规模的临床试验中,非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ICD后,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明显低于未植入ICD的患者。
对于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若LVEF≤35%,NYHA心功能Ⅱ-Ⅳ级,且心肌梗死病史≥40天,经最佳药物治疗后也符合植入ICD的条件。缺血性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风险较高,ICD能够有效识别和终止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等恶性心律失常,从而挽救患者生命。
二、ICD的植入过程
1.术前评估
全面评估患者的心脏功能、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指标。心脏超声检查可以准确测量LVEF等心脏结构和功能参数,心电图有助于发现心律失常的类型等。通过详细的术前评估,确定患者是否适合植入ICD以及选择合适的ICD类型。
与患者充分沟通,告知植入ICD的目的、可能的风险和并发症等。让患者了解手术的必要性和相关注意事项,确保患者知情同意。
2.手术操作
一般采用局部麻醉,在胸部做小切口,将ICD的脉冲发生器植入皮下,通常选择在胸部左侧锁骨下区域。然后将电极导线经静脉植入右心房和右心室,通过电极导线感知心脏的电活动,并在需要时发放电脉冲终止恶性心律失常。手术过程中需要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确保手术安全。
三、ICD术后管理
1.定期随访
术后需要定期进行随访,一般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需要进行详细的随访检查。随访内容包括心电图检查,了解ICD的感知和起搏功能是否正常;心脏超声检查,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询问患者的症状,如是否有晕厥、心悸等不适情况。
根据随访结果调整ICD的参数。例如,根据患者的心脏电活动情况调整感知灵敏度、起搏阈值等参数,确保ICD能够准确感知和有效治疗心律失常。
2.药物治疗的协同
患者术后仍需要继续进行扩张型心肌病的基础药物治疗,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ACEI(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R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等药物,以改善心脏功能,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ICD治疗与药物治疗协同作用,共同降低患者的心脏性猝死风险和改善预后。
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定期监测患者的肝肾功能等指标,确保基础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
四、特殊人群的考虑
1.儿童患者
儿童扩张型心肌病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对于符合ICD植入适应证的患儿,需要谨慎评估。儿童的心脏结构和生理功能与成人不同,ICD植入的手术操作和术后管理需要更加精细。在术前评估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因素,选择合适的ICD型号和电极导线。术后随访需要密切关注儿童的生长情况以及ICD的功能状态,由于儿童可能活泼好动,需要注意避免电极导线移位等情况的发生。
2.老年患者
老年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植入ICD时,需要考虑其合并症较多的特点。术前要全面评估患者的全身状况,如是否合并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等。在手术过程中,要注意操作的轻柔,减少对老年患者心肺功能的影响。术后随访要关注老年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由于老年患者可能对疼痛等不适的感知不如年轻人敏感,需要更加仔细地观察患者的症状和ICD的功能情况。同时,要注意药物治疗的调整,因为老年患者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性与年轻人不同,避免因药物相互作用等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