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心肌病的检查包括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血液生化、血常规)、心电图检查(常规、动态)、超声心动图检查(二维、多普勒)、心脏磁共振成像检查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各检查从不同方面为老年心肌病诊断提供依据,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合适检查并综合判断。
一、体格检查
通过视诊观察患者的一般状态,包括有无呼吸困难、水肿等表现;触诊可了解心尖搏动的位置、强度等;叩诊能初步判断心脏的大小;听诊可发现心音异常、杂音等情况,例如可能听到心音低钝、心律不齐等,这些表现能为进一步检查提供初步线索,尤其对于老年患者,其身体机能下降可能使体征表现不典型,需仔细辨别。
二、实验室检查
1.血液生化检查
心肌酶谱: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等指标可反映心肌是否有损伤情况。若老年心肌病患者存在心肌细胞受损,这些指标可能会升高,如肌钙蛋白I或T在心肌损伤时会释放入血,其水平升高有助于判断心肌是否有坏死等情况,但需结合临床综合分析,因为一些非心肌梗死的心肌病也可能有轻度升高。
利钠肽:脑钠肽(BNP)及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升高常见于心力衰竭患者,老年心肌病常合并心力衰竭,检测利钠肽水平可辅助评估心力衰竭的严重程度,一般来说,NT-proBNP在老年人群中的参考值与年轻人有所不同,老年患者水平升高更提示心脏功能受损。
肝肾功能:老年患者常合并肝肾功能减退,检查肝肾功能可以了解患者整体的脏器功能状态,因为心肌病的治疗药物可能会对肝肾功能产生影响,同时肝肾功能异常也可能影响心肌病的病情,例如肾功能不全可能导致水钠潴留加重心脏负担。
2.血常规:可了解患者有无贫血等情况,贫血可能加重心肌缺血缺氧,对于老年心肌病患者,贫血会进一步影响心脏的供血和功能,需关注血红蛋白等指标。
三、心电图检查
1.常规心电图:能发现心律失常,如心房颤动、房室传导阻滞等,老年心肌病患者较易出现心律失常,常规心电图是最基本的检查方法之一,可记录心脏电活动的节律、频率等情况,帮助判断是否存在心肌缺血、心肌损害等电生理改变,例如ST-T改变可能提示心肌缺血,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动态心电图(Holter):对于偶发心律失常的老年患者,常规心电图可能难以捕捉到异常,动态心电图可连续记录24小时甚至更长时间的心电图,能提高心律失常的检出率,有助于发现无症状性心律失常,对于评估老年心肌病患者的心律失常类型、发作频率及对心脏功能的影响有重要意义。
四、超声心动图检查
1.二维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肌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以清晰显示心脏的结构,包括心房、心室的大小,室壁的厚度及运动情况,瓣膜的形态和功能等。例如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常表现为心室腔扩大,室壁运动弥漫性减弱;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可见室间隔或心室壁不对称性肥厚等。通过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指标,能评估心脏的收缩功能,老年患者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胸廓畸形等情况对检查结果的影响,需适当调整检查体位以获得准确结果。
2.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可检测心脏血流情况,评估瓣膜反流程度、心室舒张功能等。例如通过测量二尖瓣口血流频谱等指标来评估心室舒张功能,老年心肌病患者常存在舒张功能减退,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能较为准确地检测出这种改变,对于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价值。
五、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检查
对于一些不典型的心肌病,心脏MRI检查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它可以提供心脏的解剖和功能的详细信息,能够更精确地评估心肌的厚度、心肌活性等情况。例如在鉴别扩张型心肌病与缺血性心肌病时,心脏MRI可以通过延迟强化等技术来判断心肌是否存活,对于老年患者,心脏MRI检查相对安全,但需注意患者是否有金属植入物等禁忌证,如有起搏器等金属植入物则不能进行该项检查。
六、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对于老年心肌病患者,需排除缺血性心肌病的可能,冠状动脉造影是诊断冠心病的金标准。通过向冠状动脉内注入造影剂,可清晰显示冠状动脉的形态,了解有无狭窄、阻塞等病变。老年患者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时,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检查前后需注意水化等措施以减少对比剂肾病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