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内膜炎是由细菌等微生物直接感染致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炎症,病因包括病原体入侵及心内膜损伤,临床表现有全身性、心脏及周围体征,诊断靠血液检查和影像学,治疗分抗感染和手术,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及有基础心脏疾病者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与发病机制
病原体入侵:通常是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到达心脏内膜表面,常见的病原体包括链球菌、葡萄球菌等。例如,口腔等部位的链球菌可通过血流进入心脏,当心内膜有损伤时(如先天性心脏病导致的内膜异常、心脏手术或器械操作后的内膜损伤等),病原体就容易附着并繁殖,引发炎症。不同年龄段、不同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感染风险有所不同,比如有先天性心脏病病史的儿童,其心内膜炎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也更容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心内膜炎。
心内膜损伤因素: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是常见的导致心内膜损伤的因素之一,在儿童中较为多见,如室间隔缺损、法洛四联症等,这些畸形使得血液流动异常,易造成心内膜局部受损;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本身存在病变,也为病原体的附着提供了条件;心脏手术或介入操作等医源性因素,会直接损伤心内膜,增加心内膜炎的发生几率。
二、临床表现
全身性表现:患者常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呈持续发热或间歇性发热,不同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发热较为明显且波动较大。还可能伴有乏力、盗汗、食欲减退、体重减轻等全身不适症状。
心脏表现:可听到心脏杂音,原本无杂音的患者可能出现新的杂音,或者原有杂音性质发生改变。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呼吸困难、水肿等,这在老年患者或本身有基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更为明显,因为他们的心脏储备功能相对较差,心内膜炎导致心脏结构和功能受损后,更容易出现心力衰竭相关症状。
周围体征:部分患者可能出现瘀点,多见于皮肤、口腔黏膜等部位;Osler结节,表现为指(趾)垫出现的豌豆大小的红紫色疼痛性结节;Janeway损害,为手掌和足底处直径1-4mm无痛性出血红斑等。
三、诊断方法
血液检查: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等炎症表现。血培养是诊断心内膜炎的重要方法,需要多次采血进行培养,以提高阳性率。不同时间采血、多次采血有助于发现病原体。
影像学检查:超声心动图是常用的检查方法,可发现心瓣膜或心内膜上的赘生物、瓣膜反流等情况,对于明确心内膜炎的诊断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有重要价值。例如经胸超声心动图可初步筛查,对于复杂情况可能需要经食管超声心动图进一步检查。
四、治疗原则
抗感染治疗:根据血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治疗。抗生素的使用需要足够的疗程,一般需要4-6周甚至更长时间,以彻底清除病原体,防止病情复发。
手术治疗:对于出现严重心脏并发症的患者,如严重的瓣膜反流导致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无效、赘生物导致瓣膜严重破坏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心脏手术,如瓣膜置换术等。手术时机的选择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患者:儿童心内膜炎需要特别关注,由于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病情变化可能较为迅速。在诊断时要更仔细地进行相关检查,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各项指标,因为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使用抗生素等药物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同时,对于有先天性心脏病的儿童,要做好定期随访,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
老年患者:老年人心内膜炎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基础疾病对治疗的影响以及心内膜炎本身的治疗。例如,使用抗生素时要注意药物与基础疾病用药之间的相互作用;在监测病情时要更全面地评估心脏功能以及全身状况,因为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病情变化可能不易察觉,需要更加精细的护理和观察。
有基础心脏疾病患者:本身有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发生心内膜炎的风险较高。这类患者需要严格预防心内膜炎的发生,如在进行牙科操作、手术等可能导致菌血症的操作前,需要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口腔卫生,避免感染等情况的发生,一旦出现发热等可疑症状要及时就医,以便早期诊断和治疗心内膜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