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包炎是由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炎症引起的综合征,病因有感染和非感染因素,病理生理有炎症细胞浸润及可能致心脏压塞等,临床表现有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心电图、影像学、实验室检查等,治疗分针对病因和对症支持,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老年人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急性心包炎是由心包脏层和壁层急性炎症引起的综合征。
二、病因
1.感染因素
病毒:是最常见的病因,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流感病毒等。病毒感染可直接损伤心包,引发炎症反应。例如,有研究表明,在病毒性心肌炎患者中,部分会合并急性心包炎。
细菌:结核杆菌感染较为常见,结核菌可通过血行播散等途径累及心包;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也可能导致急性心包炎,多是由于细菌经血行传播至心包引起。
其他病原体:如真菌、寄生虫等感染也可引发急性心包炎,但相对少见。
2.非感染因素
自身免疫性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可累及心包,引发免疫性炎症反应导致急性心包炎。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中约有1/4会出现心包炎相关表现。
心血管疾病:急性心肌梗死累及心包时可引起心包炎,称为心肌梗死后心包炎;主动脉夹层等心血管疾病也可能刺激心包导致炎症。
肿瘤:原发性或继发性心包肿瘤可侵犯心包引起炎症,如肺癌、乳腺癌等转移至心包。
物理因素:胸部外伤、放射性治疗等可损伤心包,引发急性炎症。
代谢性疾病: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代谢废物积聚,可导致心包炎,这是因为代谢产物刺激心包引起炎症反应;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于心包也可能引发急性心包炎。
三、病理生理
心包脏层和壁层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如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等,可导致心包积液等情况。炎症渗出可使心包内压力升高,如果积液量较大且积聚速度较快,可引起心脏压塞,影响心脏的舒张和收缩功能,导致心输出量减少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
四、临床表现
1.症状
胸痛:是急性心包炎最典型的症状,疼痛性质多为尖锐性刺痛或压榨性疼痛,可位于心前区,疼痛可放射至颈部、左肩、左臂等部位,疼痛与呼吸、体位有关,深呼吸、咳嗽或改变体位时疼痛可加重,前倾坐位时疼痛可减轻。
呼吸困难:是常见的症状之一,与心包积液导致心脏压塞或肺淤血等有关。轻度呼吸困难可表现为呼吸浅快,严重时可出现端坐呼吸、发绀等。
其他症状:可伴有发热、乏力、盗汗等全身症状,若为结核性心包炎还可能有低热、消瘦等结核中毒症状。
2.体征
心包摩擦音:是急性心包炎特异性的体征,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为明显,坐位前倾时更易听到,心包摩擦音可因积液增多而暂时消失。
心脏压塞体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可出现心脏压塞体征,如颈静脉怒张、肝大、奇脉等。奇脉是指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呼气时又恢复正常的现象。
五、诊断
1.心电图检查:可见ST段抬高,呈弓背向下型,aVR导联ST段压低,随后出现T波低平或倒置等改变,随着病情进展ST段逐渐回到基线,T波进一步倒置。
2.影像学检查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可发现心包内无回声区,明确积液的量和部位,还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X线检查:可发现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尤其是短期内心影大小变化明显,有助于提示心包积液的存在。
CT和MRI检查:对心包积液的诊断和病因鉴别有一定帮助,可更清晰地显示心包的情况以及有无心包占位等病变。
3.实验室检查
血液检查:可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增快等炎症指标升高,若为感染性病因,还可发现相应病原体的特异性抗体或核酸等。
六、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如感染性心包炎根据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则需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原发病。
2.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胸痛明显者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存在心包积液时,若积液量较大导致心脏压塞,需进行心包穿刺引流等操作缓解心脏压塞症状。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急性心包炎可能由病毒感染等引起,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病情变化可能较快,需密切观察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心脏压塞等严重情况。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要谨慎选择检查和治疗手段,尽量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方法。
2.孕妇:孕妇发生急性心包炎时,治疗需兼顾胎儿和孕妇的安全。药物的选择要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同时密切监测孕妇的心功能和胎儿的情况。
3.老年人:老年人急性心包炎病因可能与冠心病、肿瘤等相关,由于老年人多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同时要加强对老年人的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