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性颅脑损伤是头皮、颅骨及硬脑膜均破损,脑组织与外界相通的损伤,多因锐器、火器致伤,易并发感染,有明显伤口、脑脊液漏等表现,影像学可见颅骨骨折、异物等,治疗需清创、防感染等;闭合性颅脑损伤是头皮、颅骨完整,脑组织未与外界相通的损伤,多由钝性外力致,有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等病理表现,有不同程度意识障碍等表现,影像学可发现颅骨骨折、颅内出血等,治疗依病情轻重采取对症支持或手术等措施,且儿童、老年人、女性、男性等特殊人群在两类损伤的治疗和康复中各有特点,需针对性处理。
一、定义与机制
开放性颅脑损伤:是指头皮、颅骨及硬脑膜均破损,脑组织与外界相通的颅脑损伤。多因锐器、火器等致伤物直接造成,致伤物进入颅腔,使颅内与外界环境有直接通道,易引发感染等问题。例如高速弹片、锐器切割等造成的损伤。
闭合性颅脑损伤:是指头皮、颅骨仍保持完整,脑组织未与外界相通的颅脑损伤。通常是头部受到钝性外力作用所致,如坠落、交通事故中的钝性物体撞击等,外力通过传递作用于头部,引起颅内结构的改变,但硬脑膜未破裂。
二、病理表现
开放性颅脑损伤:由于有外界物质进入颅腔,脑组织可能直接接触外界污染物,容易并发颅内感染,如脑膜炎、脑脓肿等。伤道内可能有异物存留,会持续刺激脑组织,导致炎症反应持续存在,影响脑组织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闭合性颅脑损伤:主要是颅内组织的内部病变,如脑挫裂伤、颅内出血(硬膜外、硬膜下、脑内出血等)。其病理变化主要是脑组织的挫伤、水肿,出血部位的血肿对周围脑组织产生压迫,根据出血部位和血肿大小的不同,对脑功能的影响程度各异。
三、临床表现
开放性颅脑损伤:有明显的伤口,出血情况因损伤程度而异,可能有脑脊液漏(若损伤累及脑室系统)。患者可能出现头痛、头晕、意识障碍等,感染发生时可出现发热、颈项强直等感染症状。由于有异物可能存在,还可能出现局部脑组织受压相关的局灶性症状,如偏瘫、失语等,且感染的存在会使症状持续不缓解或进行性加重。
闭合性颅脑损伤:意识障碍情况多样,可从短暂昏迷到长期昏迷不等。局部症状根据损伤部位不同而不同,如额叶损伤可能出现精神症状、运动性失语等,顶叶损伤可能出现感觉障碍等。颅内出血导致的颅内压增高表现较为常见,如头痛进行性加重、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
四、影像学表现
开放性颅脑损伤:头颅X线可见颅骨骨折线及异物影像,CT检查可清晰显示颅骨缺损、伤道情况、异物位置以及是否合并颅内出血、感染等情况,如可见颅内积气(若有气体进入颅腔)、脑内的感染病灶等。
闭合性颅脑损伤:头颅X线可发现颅骨骨折,但对于颅底骨折等可能需要结合CT进一步明确。CT是主要的检查手段,能明确显示颅内出血的部位、范围、血肿大小,脑挫裂伤的部位和程度等,如硬膜外血肿呈双凸透镜形高密度影,硬膜下血肿呈新月形高密度影等。
五、治疗原则
开放性颅脑损伤:首先要彻底清创,清除伤口内的异物、坏死组织等,修复破损的硬脑膜,防止颅内感染。早期应用抗生素预防和控制感染是关键,根据伤口情况和感染风险选择合适的抗生素种类和疗程。对于有脑受压情况的患者,可能需要进行减压手术等。
闭合性颅脑损伤: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对于轻症患者,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如降低颅内压(使用甘露醇等药物)、营养神经等。对于有颅内血肿、脑挫裂伤严重导致颅内压急剧增高危及生命的患者,需要及时进行手术治疗,如血肿清除术、去骨瓣减压术等。
六、特殊人群情况
儿童:儿童开放性颅脑损伤时,由于颅骨较薄、脑组织娇嫩,清创时要更加精细,避免过度损伤脑组织。在抗感染方面,儿童对药物的代谢和耐受与成人不同,选择抗生素时要考虑儿童的年龄、体重等因素,避免使用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的药物。闭合性颅脑损伤的儿童,由于其脑组织处于发育阶段,颅内出血后对脑功能的影响可能更严重,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神经系统发育情况,早期进行康复干预的可能性更大。
老年人:老年人开放性颅脑损伤时,机体抵抗力较弱,清创后感染的风险更高,术后感染的治疗难度较大。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维持老年人的内环境稳定,加强营养支持。闭合性颅脑损伤的老年人,常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颅内出血后的治疗需要兼顾基础疾病的控制,手术风险相对较高,术后恢复可能较慢,要注意预防肺部感染、压疮等并发症。
女性:女性在颅脑损伤治疗过程中,要考虑生理期等因素对治疗的影响,如在使用脱水药物等时,要注意可能对电解质平衡的影响,女性患者在术后康复过程中,心理因素的影响可能更明显,需要关注其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
男性:男性颅脑损伤患者在受伤后的治疗和康复中,要根据其生活方式等调整治疗方案,如受伤前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方式的,在康复期要劝导其改正,以利于身体的恢复。
总之,开放性颅脑损伤和闭合性颅脑损伤在多个方面存在明显区别,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要准确区分,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进行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