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象有多项改变,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致红细胞生成减少;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且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因骨髓中粒细胞系造血受抑制;血小板计数显著减少,致患者有出血倾向,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使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数量大幅减少。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通常呈正相关的减少,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Hb水平往往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且红细胞的形态和大小基本正常,但数量不足,从而引起贫血相关表现,如面色苍白、乏力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出现此类血象改变,儿童患者可能因贫血影响生长发育,女性患者可能因月经等失血情况加重贫血表现,但根本原因是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白细胞计数(WBC):一般呈减少状态,主要是中性粒细胞减少。这是由于骨髓中粒细胞系造血受抑制,导致外周血中白细胞总数降低。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减少可能更易发生感染,因为中性粒细胞是人体重要的抗感染细胞,其减少会使机体抵御细菌等病原体入侵的能力下降;成人患者白细胞减少也会增加感染风险,如易出现呼吸道感染、口腔感染等。
2.分类: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这是因为粒细胞生成受抑,而淋巴细胞相对比例代偿性增高,但淋巴细胞的功能也可能因骨髓整体造血环境异常而受到一定影响,在不同性别患者中这种分类改变的机制类似,都是骨髓造血微环境和造血干细胞受损导致的细胞分化发育异常所致。
三、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计数通常显著减少。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黏膜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不同年龄患者表现有所不同,儿童患者皮肤黏膜出血可能更频繁,且由于活动相对较多,碰撞等导致出血的机会增加;女性患者可能在月经期间出血情况加重,这是因为血小板减少影响了正常的凝血功能,而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使得巨核细胞生成血小板的数量大幅减少,从而引起外周血血小板水平降低,进而出现出血相关临床表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