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不是绝症,可分为先天性和后天性两类,有药物治疗、输血治疗、脾切除等治疗手段,不同人群有不同特点及应对方式,经规范诊治很多患者能有效控制病情,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
溶血性贫血可分为先天性(遗传性)和后天性(获得性)两类。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由于红细胞膜缺陷导致红细胞易被破坏;后天性溶血性贫血中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较为常见,是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引发溶血。
治疗手段及效果
药物治疗:对于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通过抑制免疫反应来减少红细胞破坏,很多患者经规范药物治疗后病情可得到控制,血红蛋白水平逐渐恢复正常,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例如一些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在规范使用糖皮质激素后,溶血发作减少,贫血症状缓解。
输血治疗:当患者贫血严重时,输血可迅速改善贫血症状,但需注意血型匹配等问题。对于某些先天性溶血性贫血患者,长期适量输血结合去铁治疗等可维持机体正常生理功能。
脾切除: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患者,脾切除是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可显著减少红细胞在脾脏的破坏,多数患者术后溶血减轻,贫血改善。
不同人群的特点及应对
儿童患者:儿童患溶血性贫血时,需特别关注其生长发育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溶血可能影响其身高、智力等发育。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对儿童生长发育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如对于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的儿童患者,脾切除需谨慎评估,但符合指征时手术也可有效改善病情。
成年患者:成年患者在生活方式上要注意避免劳累、感染等可能诱发溶血发作的因素。感染可能会加重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等患者的溶血情况,所以成年患者应注意增强体质,预防感染。同时要遵医嘱定期复查血常规、肝功能等指标,监测病情变化。
老年患者:老年患者常伴有其他基础疾病,在治疗溶血性贫血时要综合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例如老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可能同时有心血管疾病等,在使用药物治疗时要权衡药物对基础疾病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方案,输血时要密切观察患者的心肺功能等情况,防止输血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溶血性贫血通过规范的诊断和治疗,很多患者能够得到有效控制,病情稳定,能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所以它不是绝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