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是因免疫调节紊乱致自身抗体和(或)补体吸附红细胞表面使红细胞破坏加速的溶血性贫血,病因分原发性和继发性,原发性病因不明,继发性包括感染因素(多种病原体感染可引发,接触相应病原体及免疫力低等人群易患)、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病可合并,女性更易患基础病并发,疾病活动状态影响溶血)、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病可导致,肿瘤类型、分期等与并发症发生有关,治疗情况也影响溶血)。
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病因不明,可能与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低下,淋巴细胞失去自我识别能力有关,使得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从而引发溶血反应。这种情况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倾向,目前缺乏明确的生活方式相关的直接诱因,但可能与个体自身免疫调节的内在异常有关。
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感染因素:多种病原体感染可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病毒感染,包括EB病毒、巨细胞病毒等;细菌感染,像肺炎支原体、链球菌等感染。例如,EB病毒感染后,可能会改变红细胞的抗原性,使得机体免疫系统将红细胞当作外来异物进行攻击,产生自身抗体导致溶血。感染引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各个年龄组都可能出现,生活中接触到相应病原体的人群更容易患病,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较低的人群感染后发生该并发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自身免疫性疾病: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可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以系统性红斑狼疮为例,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这些自身抗体可攻击红细胞,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自身免疫性疾病引发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患有相关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人群中较为常见,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更易患此类基础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而并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疾病的活动状态等因素会影响溶血的发生和严重程度。
肿瘤性疾病:某些肿瘤性疾病也可导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淋巴瘤、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胃癌、肺癌等。肿瘤细胞可能会释放一些物质,或者肿瘤细胞本身的某些特性改变了机体的免疫状态,使得机体产生针对红细胞的自身抗体。肿瘤相关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在肿瘤患者中时有发生,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肿瘤患者都有可能出现,肿瘤的类型、分期等因素与该并发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肿瘤的治疗情况也可能影响溶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