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象特点为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及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包括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明显减少、红细胞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下降、巨核细胞明显减少且体积小等;血象特点是全血细胞减少,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血小板显著减少且功能可能异常,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基本符合上述规律,生活方式及既往病史对骨髓血象特点有一定影响但主要由疾病本身病理生理过程决定。
一、骨髓象特点
(一)增生程度
多部位骨髓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明显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增高。例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患者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粒、红系及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淋巴细胞、非造血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二)细胞组成
1.粒细胞系:
粒细胞系各阶段细胞均明显减少,成熟粒细胞比例下降,以成熟粒细胞为主,可见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NAP)阳性率和积分增高。
2.红细胞系:
红细胞系中晚幼红细胞比例下降,成熟红细胞形态一般无明显异常,但在长期患病过程中可能因缺铁等因素出现轻度形态改变,如成熟红细胞大小轻度不一等情况。
3.巨核细胞系:
巨核细胞明显减少,急性型再障常低于2个/片,慢性型再障巨核细胞数也多减少。且巨核细胞往往表现为体积小,胞质内颗粒减少,产板型巨核细胞显著减少。
二、血象特点
(一)全血细胞减少
1.红细胞及血红蛋白: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不同病情程度下降程度不同,重型再障患者血红蛋白下降较快且程度较重。
2.白细胞:白细胞总数减少,以中性粒细胞减少为主,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降低,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
3.血小板:血小板数量显著减少,重型再障患者血小板常低于20×10/L,慢性型再障患者血小板水平也多低于正常范围,且血小板功能也可能存在异常,表现为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功能降低等。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血象特点基本符合上述规律,但在病情严重程度的判断上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例如,儿童患者重型再障的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快,血象中全血细胞减少的程度可能更为严重;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可能会对病情的观察和判断产生一定影响,但骨髓象的基本特点依然是多部位增生减低、三系造血细胞减少等。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可能会影响患者的恢复,但骨髓血象特点主要是由疾病本身的病理生理过程决定的。对于有既往病史的患者,既往疾病可能会对骨髓造血微环境等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骨髓血象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