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重型和非重型,重型者血红蛋白多进行性下降且低于6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0.5×10/L、血小板重度减少常低于20×10/L,易严重感染和出血;非重型者血红蛋白下降速度相对慢、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10/L、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感染和出血倾向相对轻,临床依血象等指标分类并据不同情况采取治疗监测措施,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需特殊对待。
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重型和非重型,重型者血红蛋白多进行性下降且低于60g/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低于0.5×10/L、血小板重度减少常低于20×10/L,易严重感染和出血;非重型者血红蛋白下降速度相对慢、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0.5-1.0×10/L、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感染和出血倾向相对轻,临床依血象等指标分类并据不同情况采取治疗监测措施,对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需特殊对待。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血象指标及意义
1.血红蛋白:多呈进行性下降,一般低于60g/L,且下降速度较快,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严重受损,红细胞生成显著减少,对于儿童患者来说,会影响其生长发育,导致生长迟缓等情况;成年患者则会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明显贫血症状。
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降低,常低于0.5×10/L,由于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此指标降低使得患者极易发生严重感染,如肺部感染、败血症等,儿童患者免疫系统本就相对较弱,感染风险更高,且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
3.血小板:重度减少,常低于20×10/L,患者会有出血倾向,如皮肤出现广泛瘀点、瘀斑,口腔血泡,严重时可发生颅内出血等危及生命的情况,儿童患者发生颅内出血的后果更为严重,可能影响神经系统发育等。
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血象指标及意义
1.血红蛋白:下降速度相对较慢,多在60-90g/L之间,患者贫血症状相对较轻,面色苍白、乏力等表现不如重型患者明显,但仍会影响患者的体力和活动耐力,对于儿童可能影响其日常的玩耍、运动等活动,成年患者则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工作效率。
2.中性粒细胞绝对值:低于重型患者,一般在0.5-1.0×10/L之间,感染风险较重型低,但仍有发生感染的可能,如呼吸道感染等,儿童患者感染后相对重型患者恢复可能稍快,但也需要密切关注。
3.血小板:减少程度较重型轻,多在20-50×10/L之间,出血倾向相对较轻,皮肤瘀点、瘀斑等情况相对较少见,但也可能出现鼻出血、牙龈出血等,儿童患者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避免外伤导致出血不止等情况。
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轻重分类主要依据上述血象等指标来划分,不同分类的患者在临床表现、感染风险、出血倾向等方面存在差异,临床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分类采取相应的治疗及监测措施,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孕妇等,在治疗和护理上需更加谨慎,儿童患者要注重保护其免受感染和外伤,孕妇则要考虑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