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象有诸多特点,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呈正相关减少,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血小板计数通常减少,这些血象特点对其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不同年龄阶段患者具体指标数值因年龄正常参考值不同有差异但基本改变特点相似。
一、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RBC)和血红蛋白浓度(Hb)通常呈正相关的减少,表现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例如,多项临床研究显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Hb水平往往低于正常参考值范围,一般成年男性Hb<120g/L,成年女性Hb<110g/L,孕妇Hb<100g/L时可考虑为贫血,而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多存在这样的Hb降低情况,且红细胞形态上无明显异常改变,仍属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范畴。不同年龄阶段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由于正常Hb参考值因年龄、性别等有所差异,儿童及青少年等不同年龄段患者的红细胞计数和Hb浓度降低情况需结合各自年龄段的正常参考值来判断,比如儿童的Hb正常范围会根据年龄有所不同,婴儿期、儿童期等各阶段有相应标准,若低于对应阶段标准则提示可能存在贫血情况,与再生障碍性贫血导致的红细胞生成不足相关。
二、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白细胞计数(WBC):多数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计数减少,主要是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0)×10/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常低于此范围。这是因为骨髓造血干细胞受损,影响了中性粒细胞等白细胞的生成。不同年龄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计数变化类似,儿童的白细胞正常参考值也会随年龄有波动,如新生儿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然后逐渐下降至成人范围,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的白细胞计数降低同样是由于骨髓造血功能障碍导致粒细胞等生成减少。
2.白细胞分类: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明显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正常情况下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约为50%-70%,淋巴细胞百分比约为20%-40%,再生障碍性贫血时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下降,淋巴细胞百分比上升,这是因为骨髓中粒细胞系生成受抑制,而淋巴细胞相对比例出现代偿性或反应性增高情况。
三、血小板计数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计数通常减少,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100-300)×10/L,患者往往低于100×10/L。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出现出血倾向,如皮肤瘀点、瘀斑,鼻衄、牙龈出血等,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同样存在血小板计数降低的情况,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血小板减少可能会对其日常生活和身体发育产生更明显的影响,比如在活动时更容易出现皮肤瘀斑等情况,需要特别关注血小板计数的变化来评估出血风险等。
总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血象特点主要表现为红细胞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白细胞计数减少且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降低、淋巴细胞百分比相对增高以及血小板计数减少等,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在具体指标数值上可能因年龄相关的正常参考值不同而有差异,但基本的血象改变特点是相似的,这些血象特点对于再生障碍性贫血的诊断、病情评估等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