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包括合理用眼(控制时间、注意环境)和稳定情绪(避免大起大落);定期眼部检查,高危人群如青光眼家族史者和40岁以上人群要定期筛查;避免诱发因素,如不在黑暗环境久留、谨慎用药。
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1.合理用眼
控制用眼时间:避免长时间连续用眼,例如每次连续阅读、看电视或使用电子设备等不超过1小时,应每隔1小时左右休息10-15分钟,可以向远处眺望,放松眼部肌肉。长时间用眼会使眼部疲劳,眼压容易升高,增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风险。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用眼时间的控制应有所考虑,青少年正处于视力发育阶段,更要严格控制用眼时间,防止近视加深的同时降低青光眼发病几率;老年人眼部调节功能下降,也需注意避免长时间用眼。
注意用眼环境:光线要适中,不宜过暗或过亮。在过暗的环境中用眼,会导致瞳孔散大,容易诱发急性闭角型青光眼;过亮的光线会引起眼部不适。例如在阅读时,应使用合适的台灯,保证光线均匀地照射在书本上。
2.稳定情绪
避免情绪大起大落:保持情绪稳定,避免长期处于焦虑、紧张、愤怒等不良情绪中。情绪剧烈波动会影响自主神经功能,进而影响眼压。例如,一些人在生气时会出现眼压升高的情况,长期的不良情绪积累会增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生概率。不同性别在情绪管理上可能存在差异,女性相对更容易受情绪影响,更需要注重情绪的调节;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高血压等疾病的人,情绪波动可能会加重病情,同时也会增加青光眼的发病风险,更要特别注意情绪的稳定。
二、定期眼部检查
1.高危人群定期筛查
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群:如果家族中有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那么其他家庭成员属于高危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一般建议每年至少进行一次眼压测量和眼底检查。因为青光眼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基因因素可能使这些人群的眼部结构更容易出现导致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异常情况。对于儿童期就发现有青光眼家族史的孩子,从幼儿期开始就要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密切关注眼压和眼底的变化,以便早期发现问题并干预。
40岁以上人群:40岁以上人群是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高发人群,应定期进行眼部检查,包括眼压、房角检查等。随着年龄的增长,眼部的生理结构会发生变化,如晶状体逐渐增厚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房角狭窄等情况,增加急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发病几率。对于女性更年期后的人群,由于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眼部的调节功能等可能会受到影响,更要加强眼部检查的频率。
三、避免诱发因素
1.避免在黑暗环境中久留
例如在电影院、地下停车场等光线较暗的环境中,应尽量缩短停留时间。因为在黑暗环境中,瞳孔会自然散大,而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的房角较窄,瞳孔散大时容易导致房角堵塞,从而引起眼压急剧升高。对于老年人和有青光眼家族史的人,在黑暗环境中停留更易诱发疾病,所以要格外注意避免这种情况。
2.谨慎用药
一些抗组胺药、抗震颤麻痹药等可能会影响瞳孔的大小和房水的排出,从而影响眼压。在使用这类药物前,应告知医生自己的眼部健康状况,尤其是有青光眼家族史或已发现眼部结构异常的人群。例如,患有过敏性疾病需要使用抗组胺药时,要让医生权衡药物对眼部的影响,选择相对安全的药物。孕妇等特殊人群在用药时更要谨慎,因为药物可能会通过胎盘等影响胎儿的同时,对孕妇眼部产生不良影响,增加青光眼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