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血小板计数均有异常,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减少、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比容降低;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分别带来感染易感性增加、贫血影响器官功能及不同人群不同表现、出血倾向增加等问题。
一、白细胞计数及分类
1.白细胞计数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白细胞总数通常减少,尤其是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中性粒细胞是人体抵御感染的重要防线,其减少会使患者更容易发生感染等并发症。在儿童中,由于免疫系统相对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白细胞计数减少带来的感染风险可能更为突出,需要更加密切关注其体温变化及是否有感染相关症状,如咳嗽、流涕等。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曾有反复感染病史,白细胞减少会进一步加重感染的易感性。
一般来说,正常成人白细胞计数参考值为(4-10)×10/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往往低于正常范围。
2.白细胞分类
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高。因为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在白细胞分类中的比例会相应代偿性增高,但淋巴细胞的功能与中性粒细胞不同,不能有效发挥抵御细菌等病原体的作用。在老年患者中,本身免疫功能可能有所下降,淋巴细胞比例增高也不能有效弥补中性粒细胞减少带来的免疫缺陷,更容易发生感染等情况。
二、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浓度及红细胞比容
1.红细胞计数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红细胞计数减少,导致贫血。正常成人红细胞计数男性为(4.0-5.5)×1012/L,女性为(3.5-5.0)×1012/L,患者红细胞计数会低于正常范围。在儿童生长发育阶段,红细胞计数减少会影响氧气的运输,进而影响身体各器官的正常功能,如影响大脑的发育和功能,导致儿童出现精神萎靡、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对于有慢性病史的患者,贫血会加重原有的病情,例如有心血管病史的患者,贫血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心悸、气短等症状加重。
2.血红蛋白浓度
血红蛋白浓度降低,是诊断贫血的重要指标。正常成人血红蛋白浓度男性为120-160g/L,女性为110-150g/L,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红蛋白浓度低于正常水平。不同年龄阶段的患者对贫血的耐受程度不同,儿童由于代谢旺盛,对贫血的耐受相对较差,更容易出现面色苍白、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老年患者本身可能存在心肺功能减退,血红蛋白浓度降低会进一步加重缺氧状态,导致头晕、乏力等症状明显加重。
3.红细胞比容
红细胞比容也会降低,反映了红细胞在全血中所占的比例减少。其变化与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浓度密切相关,同样会影响氧气在体内的运输和分布。在妊娠期的女性患者,红细胞比容降低会影响胎儿的氧气供应,需要特别关注孕妇及胎儿的状况,及时采取相应措施纠正贫血。
三、血小板计数
1.血小板计数
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正常成人血小板计数参考值为(100-300)×10/L,患者血小板计数往往低于50×10/L甚至更低。血小板在止血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减少会导致患者出血倾向增加,如皮肤出现紫癜、瘀斑,鼻腔、牙龈出血等。儿童患者由于活泼好动,更容易发生外伤出血,而血小板减少会使出血后不易止住;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出血后不易察觉且止血困难,一旦发生出血情况可能较为严重。对于有出血病史或正在服用影响血小板功能药物的患者,血小板减少会极大增加出血风险,需要严格预防出血事件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