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高发人群是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获得性高发人群包括病毒感染患儿、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儿童、长期暴露于特定药物的儿童、经常接触化学毒物的儿童,需针对不同高发人群采取相应预防及监测措施。
一、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发人群
1.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遗传性疾病,若家族中有相关遗传病史,其子女携带致病基因的概率增加,属于高发人群范畴。这类患儿往往在出生后较短时间内就可能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相关症状,如严重贫血等表现,因为从遗传角度,致病基因从亲代传递给子代,使得自身造血系统中红细胞生成相关的基因存在缺陷,影响红细胞的正常生成。
二、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高发人群
1.感染相关人群
病毒感染患儿: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诱发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如parvovirusB19感染较为常见。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在接触到parvovirusB19等病毒后,容易受到感染,进而可能引发免疫介导的纯红细胞再生障碍。例如,在幼儿园等儿童聚集场所,儿童之间相互接触,增加了病毒传播感染的机会,感染后机体的免疫反应可能错误地攻击自身的红细胞生成系统,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2.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人群
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儿童: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儿发生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较高。例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儿童,自身免疫系统处于紊乱状态,机体产生的自身抗体可能不仅攻击自身的其他组织器官,还可能攻击红细胞生成相关的细胞或因子,从而影响红细胞的生成,引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这类患儿由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本身的存在,其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使得并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几率增加。
3.药物相关人群
长期暴露于某些特定药物的儿童:部分儿童在因其他疾病长期使用某些特定药物后,可能诱发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比如,某些抗肿瘤药物等,虽然儿童使用抗肿瘤药物相对较少,但如果有相关疾病需要使用这类可能影响骨髓造血功能,尤其是红细胞生成的药物时,就存在诱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风险。药物可能通过直接的毒性作用或引起机体免疫反应异常等机制,干扰骨髓中红细胞前体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导致纯红细胞生成障碍。
4.接触化学毒物相关人群
经常接触化学毒物的儿童:如果儿童经常处于接触化学毒物的环境中,如生活或工作在含有苯等有毒化学物质的环境中,也可能增加获得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风险。化学毒物可以损伤骨髓造血干细胞及红细胞生成的微环境,影响红细胞的生成过程,使得红细胞生成数量减少,引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一些在化工厂附近居住或学习的儿童,长期接触到环境中的化学毒物,就面临着这样的健康风险。
温馨提示:对于有家族遗传史的儿童家庭,要做好遗传咨询等相关工作,了解遗传风险及产前诊断等可能的措施;对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药物使用及接触化学毒物相关的高发人群相关儿童,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健康状况,如发现儿童出现面色苍白、乏力等疑似贫血的表现时,应及时带儿童就医检查,以便早期发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并进行干预。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尽量避免儿童不必要的药物暴露,减少接触化学毒物的机会,对于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儿童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密切监测血常规等相关指标,预防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