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部分类型是遗传病,部分是非遗传病。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红细胞膜缺陷、酶缺陷、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等类型;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包括自身免疫性、微血管病性、药物性溶血性贫血等类型,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与遗传无关,由原发病理过程或药物等因素引发。
一、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缺陷所致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由于编码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和功能异常。例如,编码锚蛋白、带3蛋白等的基因变异,使得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红细胞变成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容易被破坏,从而引发溶血性贫血。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较为常见,有家族遗传倾向,家族中若有患者,其他成员患病风险相对较高。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致病基因主要涉及编码红细胞膜骨架蛋白的基因,如编码α-血影蛋白、β-血影蛋白等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形态变为椭圆形,影响红细胞的柔韧性和生存时间,导致红细胞在血液循环中过早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不同年龄均可发病,临床表现轻重不一,有家族遗传史。
2.红细胞酶缺陷所致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氧化物质的损伤。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若该染色体上的G-6-PD基因缺陷,就会发病;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只有当两条X染色体上的相关基因均缺陷时才会发病,多有家族遗传史,食用蚕豆等氧化性物质后容易诱发急性溶血性贫血发作。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常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编码丙酮酸激酶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内能量代谢障碍,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引起溶血性贫血。可在婴幼儿期发病,表现为贫血、黄疸等,有家族遗传倾向。
3.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地中海贫血)
α地中海贫血:由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根据缺失或突变的程度不同,分为不同的亚型。例如,重型α地中海贫血是由于4个α珠蛋白基因全部缺失或缺陷,胎儿期就会出现严重贫血,导致胎儿水肿,多数胎儿不能存活至足月分娩;轻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症状较轻,可能仅有轻度贫血或无症状,有家族遗传史,在地中海地区等有较高的发病率。
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的突变引起,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数月开始出现贫血进行性加重,伴有黄疸、肝脾肿大等,需要长期输血等治疗;轻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症状相对较轻,也有家族遗传倾向,在地中海地区、东南亚等地较为常见。
二、非遗传性溶血性贫血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是由于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例如,某些感染性疾病(如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可引发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但一般不具有遗传性,患者没有家族遗传病史,发病与自身免疫状态的异常有关,不同年龄均可发病,女性患者相对较多等情况与自身免疫疾病的一般发病特点相关。
2.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DIC时,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红细胞通过时被机械性破坏;TTP是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或活性降低,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红细胞流经时受损。这些疾病的发生主要与原发病的病理过程相关,而非遗传因素,任何年龄均可因相应原发病而引发该类型溶血性贫血。
3.药物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可诱发溶血性贫血,如青霉素、磺胺类药物等。其发病机制是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引发免疫反应,或者药物直接导致红细胞损伤,但这与遗传无关,是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的结果,不同年龄、性别均可发生,与是否接触相关药物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