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少见贫血性疾病,有先天性和后天性病因,临床表现为贫血等,通过血常规、骨髓象及相关病因检查诊断,治疗分针对病因和支持治疗,预后因病因而异,早期针对性治疗可改善预后。
一、定义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是一种少见的贫血性疾病,主要特征为骨髓中红系细胞显著减少或缺乏,而粒细胞和巨核细胞系统增生正常。
二、病因
(一)先天性因素
1.遗传因素:部分患儿存在遗传缺陷,如范可尼贫血,这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与DNA修复基因异常有关,可导致患儿出现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多在儿童期发病,常伴有多种先天性畸形,如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等。
2.Diamond-Blackfan贫血:是一种先天性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与核糖体合成相关基因异常有关,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出现贫血,多为大细胞性贫血,常伴有生长发育迟缓等表现。
(二)后天性因素
1.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可能引发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如人类微小病毒B19感染较为常见。人类微小病毒B19主要侵犯红系祖细胞,抑制其增殖,从而导致红细胞生成减少。患儿可出现发热、皮疹等病毒感染表现,随后逐渐出现贫血症状。
2.免疫因素:部分患儿是由于自身免疫机制异常导致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患儿体内存在抗红细胞抗体,这些抗体可破坏红细胞,同时抑制红系祖细胞的增殖分化。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纯红再障可见于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患儿除了贫血表现外,还可伴有原发病的相应症状,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儿可出现面部红斑、关节疼痛等。
3.药物或化学物质: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可引起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例如,氯霉素、苯妥英钠等药物,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抑制骨髓红系造血。长期接触苯等化学物质的儿童,发生纯红再障的风险也会增加,这类患儿可能有长期接触相关药物或化学物质的病史。
三、临床表现
1.贫血表现:患儿主要表现为进行性面色苍白、乏力、活动后气促等。婴儿可能出现喂养困难、生长发育迟缓等情况。随着贫血的加重,患儿的面色会越来越苍白,活动耐力明显下降,原本活泼好动的儿童会变得不爱活动。
2.其他表现:如果是感染引起的纯红再障,可能伴有感染相关症状,如发热等;如果是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可能有原发病的相关表现;先天性纯红再障患儿常伴有相应的先天性畸形表现。
四、诊断
(一)血常规检查
外周血呈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血红蛋白降低,红细胞计数减少,网织红细胞显著减少或几乎为零。白细胞计数和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例如,血红蛋白可低于正常同龄儿童参考值,网织红细胞百分比通常低于0.5%。
(二)骨髓象检查
骨髓穿刺显示增生减低,红系细胞明显减少,粒系和巨核系细胞比例正常或相对增高。红系细胞中原始红细胞、早幼红细胞等各阶段细胞均显著减少,甚至缺乏。
(三)相关病因检查
根据患儿情况进行相关病因排查,如检测人类微小病毒B19相关抗体、自身免疫相关抗体(如抗红细胞抗体等)、遗传相关基因等。例如,检测血清中人类微小病毒B19的IgM抗体,若为阳性提示近期有该病毒感染;检测自身免疫性相关抗体,如抗核抗体等,以排除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纯红再障;对于先天性纯红再障患儿,进行相关遗传基因检测以明确诊断。
五、治疗
1.针对病因治疗:如果是病毒感染引起的,积极进行抗病毒治疗;如果是药物或化学物质引起的,立即停用相关药物或远离化学物质;如果是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可根据病情使用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对于先天性纯红再障,部分患儿可考虑造血干细胞移植等治疗方法。
2.支持治疗:对于贫血严重的患儿,需要输注红细胞以纠正贫血,改善患儿的贫血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但需要注意输注红细胞的频率等问题,避免长期大量输注导致铁过载等并发症。
六、预后
小儿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的预后因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先天性纯红再障患儿部分可通过造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治愈,但移植存在一定风险;后天性因素引起的纯红再障,如病毒感染相关的,在积极治疗原发病后部分患儿可缓解;自身免疫性因素导致的纯红再障,预后则取决于原发病的控制情况等。总体来说,早期明确诊断并进行针对性治疗,有助于改善患儿的预后,提高患儿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