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按发病机制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膜、酶、珠蛋白生成障碍所致)和红细胞外部异常(包括免疫性、血管性及其他因素所致);按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溶血性贫血,急性起病急骤有严重溶血症状,慢性起病缓慢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表现,不同类型溶血性贫血在发病年龄、诱因等方面各有特点。
一、按发病机制分类
1.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由于红细胞膜先天性缺陷,导致红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增加,钠内流增多,细胞内水分增加,红细胞变成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在脾脏中易被破坏而发生溶血。这种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有家族遗传史,常因感染、劳累等因素诱发溶血发作。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红细胞呈椭圆形,其膜骨架蛋白异常,使红细胞的柔韧性和变形性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容易被破坏。
红细胞酶异常: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病,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氧化剂的损伤而发生溶血。患者在食用蚕豆、服用某些药物(如磺胺类、解热镇痛药等)或感染等情况下可诱发溶血,不同年龄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丙酮酸激酶是糖酵解途径中的重要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内ATP生成减少,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离子积聚,红细胞肿胀破裂发生溶血,常表现为慢性溶血性贫血,可在婴儿期发病。
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
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进而引起红细胞形态异常和溶血。根据珠蛋白肽链缺乏的不同,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等。α地中海贫血多见于东南亚地区,β地中海贫血在我国南方较为常见,患者不同年龄均可发病,轻者可无明显症状,重者可出现严重的贫血、黄疸等表现。
2.红细胞外部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补体吸附于红细胞表面,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可分为温抗体型(抗体最适反应温度为37℃)和冷抗体型(抗体最适反应温度为0-4℃)。温抗体型多见于中老年女性,病因多不明确,部分可继发于淋巴瘤、白血病等疾病;冷抗体型又分为特发性和继发性,继发性冷抗体型常继发于支原体肺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疾病。
药物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后,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导致红细胞破坏。常见的药物有青霉素、头孢菌素、甲基多巴等,不同年龄均可因使用相关药物而发病。
血管性溶血性贫血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由于微血管内形成纤维蛋白网,红细胞通过时被牵拉、破坏,发生溶血。各年龄均可发病,DIC可发生于各种严重感染、创伤等情况,TTP在成人和儿童均可发病,但儿童发病可能有其自身特点。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发生于长途行军、长跑、强体力劳动后,由于脚掌和足跟与地面剧烈摩擦,红细胞在微血管内受机械性损伤而发生溶血,主要见于青壮年体力劳动者。
其他:
化学物质、蛇毒等引起的溶血性贫血:某些化学物质(如苯肼、砷化氢等)和蛇毒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或导致红细胞内代谢异常,引起溶血。不同年龄均可因接触相关物质而发病,如从事化工行业的成年人可能因接触化学物质而发病。
感染性溶血性贫血:某些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溶血,如疟疾感染时,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导致溶血;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引起免疫性溶血等。各年龄均可因感染相关病原体而发病,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感染后发生溶血性贫血的风险可能相对较高。
二、按病程分类
1.急性溶血性贫血:起病急骤,短期内大量红细胞破坏,出现严重的溶血症状,如寒战、高热、头痛、呕吐、黄疸、血红蛋白尿等,常见于血型不合的输血、G-6-PD缺乏症急性发作等情况,各年龄均可发生,输血相关的急性溶血在任何接受输血的人群中都可能出现,儿童在输血时需严格配型以避免此类情况。
2.慢性溶血性贫血: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有贫血、黄疸、脾大等表现,如地中海贫血、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时期起病,病情迁延,可伴随患者终生,不同年龄均可有相应的临床表现,且随着年龄增长,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如地中海贫血患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