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溶血性贫血的发生与自身免疫性、红细胞膜异常、红细胞酶缺陷、微血管病性及药物相关等多种因素有关,如自身免疫调节失衡、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可致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遗传性或获得性红细胞膜异常、酶缺陷可分别引发相应溶血性贫血;血管性疾病、DIC可致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药物免疫性或氧化性可引发药物相关溶血性贫血。
一、自身免疫性因素相关
(一)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老年人机体免疫功能衰退,自身免疫调节失衡,可能导致机体产生针对自身红细胞的抗体,攻击自身红细胞引发溶血。例如,随着年龄增长,胸腺萎缩,T淋巴细胞功能下降,不能有效调节B淋巴细胞产生抗体的过程,使得自身抗体产生增多,从而引发原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二)继发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感染因素:老年人由于免疫力低下,易发生各种感染,如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其感染机体后,可能引发免疫反应,产生的抗体交叉反应攻击自身红细胞导致溶血。感染引起的炎症反应也会影响红细胞的代谢和膜结构,增加红细胞被破坏的风险。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这些疾病可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产生多种自身抗体,其中部分抗体可针对红细胞,引发溶血性贫血。例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存在多种自身抗体,包括抗红细胞抗体,这些抗体与红细胞结合后,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坏。
二、红细胞膜异常相关
(一)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
一些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疾病在老年人中也可能发病,虽然这类疾病多在幼年或青年时期就有一定表现,但部分老年人可能因病情进展或其他因素使得症状在老年期显现。例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其红细胞膜存在缺陷,导致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易被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由于老年人身体机能衰退,对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的红细胞破坏的代偿能力下降,症状可能更明显。
(二)获得性红细胞膜异常
老年人接触某些理化因素可能导致红细胞膜异常。如长期接触苯、砷等化学物质,可能损伤红细胞膜,使其稳定性下降,红细胞易破裂溶血。另外,一些老年人患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等疾病,可出现获得性红细胞膜异常,导致红细胞生成过程中膜结构异常,进而发生溶血。
三、红细胞酶缺陷相关
(一)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
像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等遗传性红细胞酶缺陷病,虽然是遗传性疾病,但在老年人中也可能因基因表达等因素影响而发病。G-6-PD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在受到氧化应激因素刺激时,如感染、服用某些药物(如伯氨喹类药物)等,红细胞易被氧化破坏,引发溶血性贫血。老年人由于可能合并其他疾病而服用药物,增加了因G-6-PD缺乏导致溶血的风险。
(二)获得性红细胞酶缺陷
老年人患某些疾病时可能出现获得性红细胞酶缺陷。例如恶性肿瘤患者在疾病过程中,由于肿瘤细胞的代谢产物等因素影响,可能导致红细胞酶活性降低。或者老年人患有肝脏疾病时,影响了某些酶的合成,进而导致红细胞酶缺陷,引发溶血性贫血。
四、微血管病性因素相关
(一)血管性疾病
老年人易患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性疾病,血管壁出现病变,变得不光滑、狭窄等。当红细胞通过这些病变的血管时,受到机械性损伤,导致红细胞破裂溶血。例如在动脉硬化引起的血管狭窄部位,血流速度改变,红细胞受到的剪切力增加,容易发生机械性溶血。
(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凝血-抗凝调节平衡易被打破,发生DIC的风险较高。DIC时,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红细胞在通过微血栓所在的微血管时,被撕裂、破坏,引发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例如老年人感染、创伤等情况可能诱发DIC,进而导致溶血性贫血。
五、药物相关因素
(一)药物免疫性溶血
老年人常患有多种疾病,需要服用多种药物。某些药物可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引发免疫性溶血。例如青霉素类药物,部分老年人使用后可能产生抗体,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溶解。而且老年人的肝肾功能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药物在体内蓄积,增加了药物性溶血的发生风险。
(二)药物氧化性溶血
一些具有氧化性的药物,如磺胺类药物等,在老年人中使用时,由于老年人红细胞内酶系统的功能状态等因素,容易被氧化破坏。老年人红细胞内的抗氧化酶活性可能降低,对氧化性药物的耐受性差,从而导致红细胞发生氧化性溶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