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分为红细胞自身异常和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两类。红细胞自身异常包括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乏(如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如地中海贫血);红细胞外部因素包括免疫性因素(如自身免疫性、药物相关性溶血性贫血)、非免疫性因素(如感染、化学物质中毒、大面积烧伤、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等)。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红细胞膜异常
1.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一种常见的遗传性红细胞膜缺陷病,由于编码红细胞膜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在脾脏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中被破坏而发生溶血。这种疾病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有家族遗传史,其遗传方式主要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2.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遗传性红细胞膜异常疾病,因红细胞膜蛋白基因异常,使红细胞呈椭圆形,变形能力下降,容易在脾脏内被吞噬破坏引发溶血,不同患者的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部分患者可能无明显症状,部分则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等溶血表现。
(二)红细胞酶缺乏
1.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是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的酶缺乏性溶血性贫血。G-6-PD是磷酸戊糖途径的关键酶,该酶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降低,当机体受到氧化性物质刺激(如服用某些药物、感染等)时,红细胞易被氧化破坏发生溶血。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中发病率有差异,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在新生儿期可能出现黄疸等表现,儿童及成人期接触氧化性物质后易诱发溶血发作。
2.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红细胞酶缺陷病,由于丙酮酸激酶缺乏,影响红细胞的能量代谢,导致红细胞寿命缩短而发生溶血。患者可出现不同程度的贫血、黄疸等症状,病情轻重不一,重型患者可能在婴儿期就出现严重贫血,需要输血等治疗。
(三)珠蛋白生成障碍
1.地中海贫血: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α地中海贫血是因α珠蛋白基因缺失或突变,使α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β珠蛋白链合成不足。地中海贫血在我国南方地区较为常见,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临床表现轻重不同,重型地中海贫血患儿出生后不久即可出现严重贫血、黄疸、肝脾肿大等,需要长期输血等治疗。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导致的溶血性贫血
(一)免疫性因素
1.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机体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产生自身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或激活补体系统,导致红细胞破坏增加。可分为温抗体型和冷抗体型。温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多见于中老年女性,抗体在37℃时活性最强,患者可出现贫血、黄疸等表现;冷抗体型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可由感染等因素诱发,寒冷条件下抗体活性增强,导致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出现溶血相关症状。
2.药物相关性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与红细胞膜蛋白结合,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药物引起红细胞膜结构改变,引发免疫反应导致溶血。例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药物可引起免疫性溶血,有用药史的患者在用药后可能出现溶血表现,停药后部分患者溶血可缓解。
(二)非免疫性因素
1.感染因素:某些细菌、病毒等感染可引起溶血。例如肺炎支原体感染可导致红细胞膜改变而发生溶血;疟疾患者体内的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红细胞破裂释放出疟原虫,引起溶血发作,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流行,患者会出现周期性的寒战、高热、贫血、黄疸等症状。
2.化学物质中毒:如苯、砷化氢等化学物质中毒可损伤红细胞导致溶血。苯中毒多见于长期接触苯的职业人群,砷化氢中毒多因接触含砷的化合物,这些化学物质可直接或间接导致红细胞膜损伤、氧化应激等,引起红细胞破坏增加。
3.大面积烧伤:烧伤后红细胞可因烧伤创面的理化因素损伤、免疫因素等发生破坏,导致溶血性贫血。大面积烧伤患者除了有烧伤的局部表现外,还可能出现贫血、黄疸等溶血相关表现,溶血程度与烧伤面积等因素有关。
4.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等疾病。在DIC时,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红细胞通过微血栓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裂溶血;TTP患者由于血管性血友病因子裂解酶缺乏等原因,导致血小板血栓形成,红细胞流经时被破坏,患者表现为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神经系统症状等三联征(部分患者有发热和肾脏损害,即五联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