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贫血是因红细胞破坏速率超骨髓代偿能力致贫血,具体原因分红细胞自身异常和外部因素所致两类。自身异常包括膜异常(如遗传性球形/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酶缺乏(如G-6-PD缺乏症、丙酮酸激酶缺乏症)、珠蛋白生成障碍(如地中海贫血);外部因素包括免疫性(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温、冷抗体型及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的新生儿溶血病、血型不合输血反应)、血管性(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行军性血红蛋白尿)、感染因素(疟疾、肺炎支原体感染等引发)、化学物理因素(化学物质、物理因素致红细胞受损溶血)。
一、红细胞自身异常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红细胞膜异常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这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由于红细胞膜骨架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红细胞膜结构异常,使红细胞呈球形,变形能力降低,容易在脾脏内被破坏。这种疾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病,儿童及青少年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主要与遗传因素相关,患者的家族中往往有类似病史。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也是遗传性疾病,红细胞膜蛋白异常使红细胞呈椭圆形,这种异常的红细胞在通过脾脏等器官时,容易被脾脏内的巨噬细胞识别并破坏,发病与遗传因素有关,不同年龄均可患病,性别无明显差异。
2.红细胞酶缺乏
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症:这是一种X连锁不完全显性遗传性酶缺乏病。G-6-PD参与磷酸戊糖途径,该途径产生的NADPH对于维持红细胞内抗氧化物质谷胱甘肽的还原状态至关重要。当G-6-PD缺乏时,红细胞抗氧化能力下降,容易受到氧化剂的损伤而发生溶血。这种疾病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患者多有食用蚕豆或接触某些氧化性药物、感染等诱因,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有家族遗传史的人群患病风险更高。
丙酮酸激酶缺乏症: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于丙酮酸激酶缺陷,导致红细胞内ATP生成减少,红细胞膜钠-钾泵功能障碍,细胞内钠、水潴留,红细胞变形性降低,容易在脾脏等部位被破坏,各个年龄均可发病,无明显性别差异,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3.珠蛋白生成障碍
地中海贫血:分为α地中海贫血和β地中海贫血,是由于珠蛋白基因缺陷导致珠蛋白肽链合成障碍。例如β地中海贫血,是β珠蛋白基因缺陷,使β珠蛋白链合成减少或缺乏,导致珠蛋白链不平衡,红细胞容易被破坏。地中海贫血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较为常见,有家族聚集现象,不同年龄均可发病,胎儿、儿童及成人都可能患病,男性和女性发病无明显差异,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父母双方若均为地中海贫血基因携带者,子女患病风险较高。
二、红细胞外部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
1.免疫性因素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温抗体型:多发生于中老年人群,女性相对多见,病因可能与自身免疫调节异常有关,体内产生自身抗体(IgG),与红细胞表面抗原结合,激活补体等,导致红细胞破坏。部分患者可能继发于淋巴瘤、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疾病。
冷抗体型:包括冷凝集素综合征和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冷凝集素综合征多见于老年人,女性稍多,寒冷环境可诱发,体内产生冷凝集素(IgM),低温时与红细胞结合,激活补体,导致溶血;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病,女性略多,由自身抗体(D-L抗体)引起,遇冷后可引发溶血发作。
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新生儿溶血病:主要发生在母婴血型不合的情况下,如母亲为O型血,胎儿为A型或B型血,母亲体内的抗A或抗B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红细胞。多见于胎儿为O型血父亲为A型或B型血的情况,孕期可通过相关检查进行监测,新生儿出生后可能出现黄疸、贫血等表现,不同性别新生儿发病无明显差异。
血型不合的输血反应:由于输入的红细胞与受血者体内的抗体发生免疫反应,导致输入的红细胞破坏。与输血操作是否规范、血型鉴定是否准确等因素相关,任何年龄均可发生,有明确的输血史相关。
2.血管性因素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常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溶血尿毒综合征(HUS)等疾病。在DIC时,微血管内形成微血栓,红细胞通过微血栓时受到机械性损伤而破碎溶血;TTP和HUS时,由于血管内皮损伤等原因,红细胞在通过病变的血管时被破坏。这些疾病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无明显性别差异,病情往往较为严重,多有基础疾病或相关诱因。
行军性血红蛋白尿:多见于长跑、行军、足球运动员等,由于足部等部位反复受到机械性损伤,红细胞在通过受压的血管时发生破碎溶血,主要发生在从事相关运动的人群,男性相对多见,与运动强度和方式等因素相关。
3.感染因素
某些病原体感染可引起溶血性贫血,如疟疾,疟原虫在红细胞内繁殖,破坏红细胞;肺炎支原体感染也可能引发免疫性溶血等。疟疾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高发,各年龄均可感染发病,男性和女性感染后均可能发生溶血性贫血,有疟疾流行地区旅居史的人群患病风险较高;肺炎支原体感染儿童及成人均可发生,无明显性别差异,感染后可能出现溶血性贫血等并发症。
4.化学、物理因素
化学物质:如苯、砷化氢、蛇毒等,这些化学物质可直接损伤红细胞膜或导致红细胞内代谢紊乱,引起溶血。接触这些化学物质的人群患病风险增加,不同年龄均可接触相关化学物质而发病,有职业暴露风险的人群(如从事化工行业等)需特别注意防护,男性和女性接触后发病无明显差异。
物理因素:大面积烧伤、高温等可导致红细胞直接受损而发生溶血,烧伤患者、处于高温环境的人群等可能患病,不同年龄均可发生,有烧伤史或高温暴露史的人群需关注自身健康状况,无明显性别差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