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先天性和获得性,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中的范可尼贫血是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与DNA修复基因缺陷有关,儿童期发病,伴多种先天性畸形;先天性角化不良是遗传性疾病,与端粒维持相关基因异常有关,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有皮肤黏膜病变及全血细胞减少。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分为重型和非重型,重型多与免疫异常有关,起病急,有严重感染和出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非重型免疫异常程度较轻,起病相对缓慢,症状较轻,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部分非重型患者有接触化学物质、药物等病史。
一、先天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范可尼贫血
1.发病机制: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与DNA修复基因缺陷有关,患者体内相关基因发生突变,导致DNA修复功能异常,影响造血干细胞的正常增殖和分化。
2.临床特点:多在儿童期发病,除了全血细胞减少外,还常伴有多种先天性畸形,如皮肤色素沉着、骨骼畸形(如拇指发育不全或缺失、桡骨缺失等)、性腺发育不全等。患儿在婴幼儿时期可能就出现贫血、出血、感染等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症状逐渐加重。
3.年龄因素影响:由于是先天性疾病,从出生后就可能逐渐出现相关表现,儿童期是主要的发病和临床表现阶段,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可能表现出不同程度的全血细胞减少及畸形表现,婴儿期可能以贫血导致的面色苍白、生长发育迟缓等为主要表现,随着年龄增长,畸形等特征逐渐明显。
4.性别因素影响:性别本身不是导致范可尼贫血分类的直接因素,但性腺发育不全等畸形可能在不同性别患儿中有不同表现,男性患儿可能出现性腺发育不良相关表现,女性患儿可能出现卵巢功能相关表现,但这不是分类的核心依据。
5.生活方式影响:生活方式对范可尼贫血本身的疾病进程影响不大,但患儿由于全血细胞减少,免疫力低下,需要避免接触有害物质、预防感染等,在生活中需要特别注意环境卫生、避免与感染患者密切接触等。
6.病史因素影响:有家族遗传病史,家族中若有范可尼贫血患者,后代患病风险增加,在询问病史时应详细了解家族中相关疾病情况。
(二)先天性角化不良
1.发病机制:也是一种遗传性疾病,与端粒维持相关基因异常有关,端粒缩短等异常导致造血干细胞功能衰竭,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
2.临床特点:主要表现为皮肤黏膜色素沉着、指甲营养不良、口腔白斑等皮肤黏膜病变,同时伴有全血细胞减少,贫血、出血、感染等症状逐渐出现,病情进展相对缓慢。
3.年龄因素影响:多在儿童或青少年期发病,不同年龄段的患儿皮肤黏膜病变程度可能不同,儿童期皮肤黏膜表现可能不太典型,随着年龄增长,色素沉着等表现逐渐明显,全血细胞减少的程度也可能逐渐加重。
4.性别因素影响:同样,性别不是分类的关键因素,但皮肤黏膜病变在不同性别患儿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如女性患儿的指甲营养不良等表现可能因生理特点有不同的观察角度,但不是分类依据。
5.生活方式影响:患儿因全血细胞减少,需要注意生活中的防护,如避免外伤导致出血加重等,生活方式上要保证充足休息,避免过度劳累,以减少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6.病史因素影响:有遗传倾向,询问病史时需关注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了解家族遗传病史情况有助于诊断和评估病情。
二、获得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一)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发病机制:多与免疫异常有关,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异常的T淋巴细胞等,攻击自身造血干细胞,导致骨髓造血功能严重衰竭。发病急,病情进展迅速。
2.临床特点:起病急,贫血进行性加重,常伴有严重的感染和出血。外周血中中性粒细胞明显减少,绝对值常低于0.5×10/L,血小板低于20×10/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低于15×10/L。骨髓穿刺显示多部位骨髓增生重度减低,造血细胞极度减少,非造血细胞增多。
3.年龄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和青壮年相对多见。不同年龄的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感染的易感性可能不同,儿童免疫力相对更低,更容易发生严重感染,而老年患者可能同时合并其他基础疾病,感染和出血的风险更高。
4.性别因素影响:性别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发病和表现影响不大,男女发病概率无明显差异,但在治疗过程中,女性患者需考虑月经等因素对出血的影响。
5.生活方式影响:患者因病情严重,需要绝对卧床休息,减少活动,避免外伤和出血,生活中要保持室内清洁,减少探视人员,预防感染。
6.病史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可能有病毒感染病史,如肝炎病毒感染等,某些病毒感染可能诱发免疫异常导致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询问病史时要了解患者近期是否有病毒感染情况。
(二)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1.发病机制:免疫异常程度相对较轻,造血干细胞损伤程度不如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严重,骨髓造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衰竭,但进展相对缓慢。
2.临床特点:起病相对缓慢,贫血、感染、出血症状相对较轻。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5×10/L,血小板>20×10/L,网织红细胞绝对值>15×10/L。骨髓增生减低,造血细胞减少,非造血细胞比例相对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较低。
3.年龄因素影响: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患者的病情进展速度可能不同,儿童患者病情进展可能相对较慢,但也需密切观察,老年患者病情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而相对稳定或进展缓慢。
4.性别因素影响:性别对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影响不大,男女患者的病情表现和进展无明显性别差异,但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中可能出现血小板波动等情况。
5.生活方式影响:患者可以适当进行活动,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导致外伤出血,生活中注意保持口腔卫生、皮肤清洁等,预防感染和出血,生活规律,保证充足睡眠。
6.病史因素影响:部分患者可能有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苯及其衍生物等)、药物(如氯霉素等)的病史,这些因素可能是诱发非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原因,询问病史时要详细了解患者的职业暴露史、用药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