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是甲亢时甲状腺素过量致心脏出现扩大、心功能不全等表现的内分泌代谢性心脏病,发病与代谢率增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甲状腺素直接作用有关,有甲亢病史及心脏相关检查异常可诊断,治疗需控制甲亢并针对心脏病变,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妊娠患者治疗各有特点。
一、定义
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是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甲亢)时,甲状腺素过量对心脏产生的直接或间接作用引起的心脏扩大、心功能不全等一系列心血管系统表现的一种内分泌代谢性心脏病。
二、发病机制
1.代谢率增高:甲亢时,机体代谢率显著升高,心脏负担加重,需增加心输出量以满足高代谢需求,长期可导致心肌肥厚等改变。
2.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甲亢患者体内甲状腺素水平升高,使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儿茶酚胺分泌增多,作用于心肌细胞,增加心肌收缩力、心率等,长期可致心肌损伤。
3.甲状腺素直接作用:甲状腺素可直接作用于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钾-ATP酶,影响心肌细胞的电生理活动和能量代谢等。
三、临床表现
1.心脏扩大:可表现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超声心动图等检查可发现心脏结构改变。
2.心功能不全:出现呼吸困难、乏力、水肿等症状,严重时可发展为心力衰竭。
3.心律失常:常见的有心房颤动等各种心律失常,可表现为心悸等不适。
4.心绞痛:部分患者可出现心绞痛症状,与心肌耗氧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等有关。
四、诊断依据
1.甲亢病史:有明确的甲亢病史,通过甲状腺功能检查(如血清甲状腺激素测定等)可确诊甲亢。
2.心脏相关检查
心电图:可发现心律失常等改变。
超声心动图:能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如心脏大小、射血分数等。
心脏磁共振成像(MRI):有助于更精确评估心脏结构和功能。
五、治疗原则
1.控制甲亢:
抗甲状腺药物治疗:通过抑制甲状腺激素合成来控制病情,但需注意药物可能的不良反应,如粒细胞减少等。
放射性碘治疗:利用放射性碘破坏甲状腺组织,减少甲状腺激素分泌,但对于儿童、孕妇等特殊人群需谨慎考虑。
手术治疗:适用于某些特定情况的甲亢患者。
2.针对心脏病变的治疗
心功能不全的治疗:根据病情使用利尿剂等改善心功能,但需注意药物对甲亢患者的影响。
心律失常的治疗:根据心律失常的类型选用相应的抗心律失常药物,但要考虑药物与抗甲状腺药物的相互作用等。
六、特殊人群情况
1.儿童患者:儿童甲亢相对少见,但一旦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由于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病情可能进展较快,治疗时需更谨慎评估抗甲状腺药物的使用及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密切监测心脏功能等指标。
2.老年患者:老年甲亢患者发生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时,往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冠心病等,治疗时要综合考虑多种疾病的相互影响,在控制甲亢的同时,需注意药物对其他基础疾病的影响以及对老年人肝肾功能等的影响。
3.妊娠患者:妊娠合并甲亢出现甲状腺功能亢进性心肌病时,治疗需权衡甲亢控制与药物对胎儿的影响,抗甲状腺药物的选择需谨慎,如丙硫氧嘧啶在妊娠期间相对相对更安全一些,但仍需密切监测母亲和胎儿的情况,同时关注心脏功能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