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鼻咽炎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长。病因有局部(急性鼻咽炎反复发作、鼻腔鼻窦病变、鼻咽部邻近器官病变)和全身(过敏因素、维生素缺乏、全身慢性疾病)因素。临床表现有局部(鼻咽部不适、分泌物增多、干燥感)和全身(一般不明显,重者有头晕、乏力、低热)症状。诊断靠鼻咽部检查(鼻咽镜、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需与鼻咽部肿瘤、咽喉反流性疾病鉴别。治疗原则为病因治疗(治局部相关病、避过敏原、治全身慢病)和局部治疗(鼻咽冲洗、局部用药)。预防要增强体质(合理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刺激因素(注意环境卫生、避免过度用嗓、预防呼吸道感染)。
一、慢性鼻咽炎的定义
慢性鼻咽炎是一种发生在鼻咽部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主要是鼻咽部黏膜、黏膜下及淋巴组织的慢性炎症,病程一般较长,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
二、病因
1.局部因素
急性鼻咽炎反复发作:急性鼻咽炎如果没有得到彻底治疗,炎症迁延不愈,就容易转为慢性鼻咽炎。例如儿童时期反复发生的急性鼻咽炎,若未规范治疗,就可能引发慢性鼻咽炎。
鼻腔鼻窦病变:如慢性鼻窦炎,鼻腔分泌物经后鼻孔流入鼻咽部,长期刺激鼻咽部黏膜,可导致慢性鼻咽炎。成年人长期患有慢性鼻窦炎,就较易并发慢性鼻咽炎。
鼻咽部邻近器官病变:如慢性扁桃体炎,其炎症蔓延至鼻咽部,也可引发慢性鼻咽炎。青少年扁桃体反复发炎,若未及时处理,可能会诱发慢性鼻咽炎。
2.全身因素
过敏因素:过敏体质者接触过敏原后,如花粉、尘螨等,可引起鼻咽部黏膜的过敏反应,长期的过敏状态可导致慢性鼻咽炎。在花粉季节,过敏体质人群更容易出现慢性鼻咽炎的相关症状。
维生素缺乏:如维生素A、维生素B缺乏,可导致鼻咽部黏膜上皮改变,抵抗力下降,易患慢性鼻咽炎。挑食、偏食的人群,尤其是儿童,容易出现维生素缺乏,进而增加患慢性鼻咽炎的风险。
全身慢性疾病:如贫血、糖尿病、慢性支气管炎等,可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鼻咽部黏膜防御功能减弱,容易发生慢性炎症。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时,相对更容易出现慢性鼻咽炎。
三、临床表现
1.局部症状
鼻咽部不适:患者常感觉鼻咽部有异物感,总觉得有东西堵着,咳不出又咽不下。成年人和儿童都可能出现这种症状,但儿童表述可能不清晰,需要家长仔细观察。
分泌物增多:鼻咽部黏膜炎症刺激导致分泌物增多,患者可出现刺激性咳嗽,清晨起床时可能会咳出少量黏稠分泌物,有时可带少许血丝。儿童由于咳嗽反射较弱,可能表现为频繁清嗓。
鼻咽部干燥感:部分患者会感到鼻咽部干燥,尤其是在空气干燥的环境中,这种干燥感会更加明显。老年人皮肤黏膜本身相对干燥,患慢性鼻咽炎时鼻咽部干燥感可能更为突出。
2.全身症状:一般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在病情较重时,可能会出现头晕、乏力、低热等全身不适症状。体质较弱的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全身症状可能相对更明显一些。
四、诊断
1.鼻咽部检查
鼻咽镜检查:通过鼻咽镜可以直接观察鼻咽部黏膜的情况,可见鼻咽部黏膜慢性充血、增厚,咽后壁可有黏稠分泌物附着。电子鼻咽镜检查比普通鼻咽镜更清晰,能更准确地观察病变情况。对于儿童进行鼻咽镜检查时,需要在合适的麻醉下进行,以减少患儿的不适感。
鼻咽部影像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可辅助了解鼻咽部黏膜下组织的情况,排除其他占位性病变等。成年人若怀疑鼻咽部有其他病变时,可考虑进行鼻咽部CT检查。
2.实验室检查:一般血常规检查无特异性改变,但如果合并细菌感染,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可能会升高。对于有过敏因素考虑的患者,可进行过敏原检测等相关检查。
五、鉴别诊断
1.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纤维血管瘤、鼻咽癌等,可通过鼻咽镜活检、影像学检查等进行鉴别。鼻咽癌患者除了有鼻咽部不适等症状外,还可能有颈部淋巴结肿大等表现,通过病理活检可明确诊断。
2.咽喉反流性疾病:咽喉反流性疾病也可引起鼻咽部、咽喉部的不适症状,可通过24小时食管pH监测等检查进行鉴别。
六、治疗原则
1.病因治疗
治疗局部相关疾病:如果是由慢性鼻窦炎、慢性扁桃体炎等引起,应积极治疗这些原发疾病。例如慢性鼻窦炎患者可根据病情选择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来改善鼻窦引流,从而缓解鼻咽部的炎症。
避免接触过敏原:对于过敏因素导致的慢性鼻咽炎,应避免接触过敏原,如佩戴口罩、保持室内清洁等。过敏体质的儿童应尽量减少在花粉季节外出,室内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
治疗全身慢性疾病:对于全身慢性疾病引起的慢性鼻咽炎,应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如糖尿病患者应严格控制血糖等。老年人患有慢性支气管炎等疾病时,要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基础疾病,以改善鼻咽部的炎症状态。
2.局部治疗
鼻咽部冲洗:使用生理盐水等进行鼻咽部冲洗,可清除鼻咽部的分泌物,减轻炎症刺激。儿童进行鼻咽部冲洗时,要注意冲洗的压力和温度,避免引起不适。
局部用药:可使用鼻咽部局部喷雾或涂抹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喷雾等,以减轻鼻咽部黏膜的炎症反应。但儿童使用局部药物时要谨慎选择,遵循医生的建议。
七、预防措施
1.增强体质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如橙子、菠菜等,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儿童应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良好饮食习惯。
适量运动: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如散步、跑步等,有助于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运动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儿童可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运动,如跳绳、踢毽子等。
2.避免刺激因素
注意环境卫生: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减少空气中的粉尘、有害气体等刺激。在空气污染严重的天气,老年人和儿童尽量减少外出。
避免过度用嗓:无论是成年人还是儿童,都要注意避免过度用嗓,尤其是儿童,要教育他们不要长时间大声喧哗。
预防呼吸道感染:在呼吸道疾病流行季节,尽量避免去人员密集的场所,外出时可佩戴口罩。儿童可通过接种流感疫苗等方式预防呼吸道感染,从而减少慢性鼻咽炎的发生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