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部骨折会有疼痛(部位与程度因骨折情况及人群、生活方式不同而异)、肿胀(因血管破裂出血渗出积聚,程度及消退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畸形(部分骨折端移位明显可致外观改变,不同人群表现有别)、活动受限(不同部位骨折致不同程度功能障碍,受人群、生活方式等影响)、异常活动与骨擦音、骨擦感(不稳定性骨折可能出现,受年龄、生活方式等影响)等表现。
肿胀
表现与机制:受伤足部会出现肿胀现象,这是因为骨折导致局部血管破裂出血,血液和组织液渗出积聚在组织间隙。肿胀程度可轻可重,轻度肿胀可能仅能看到足部轻微增粗,严重时足部明显肿胀变形,皮肤可能会发亮、紧张。年龄较小的儿童足部组织较为疏松,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且消退较慢;老年人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肿胀消退也会相对缓慢。生活方式中,如果受伤后立即制动休息,肿胀可能相对局限;若继续活动足部,可能会加重肿胀程度。有足部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足部循环和神经有病变,骨折后肿胀可能会伴有其他异常表现,需要格外关注。
畸形
外观变化:部分足部骨折可能会出现畸形,比如骨折端移位明显时,足部的正常形态会改变。例如跖骨骨折发生明显移位后,足部可能会出现短缩、成角等畸形外观。不同类型的骨折畸形表现不同,像足趾骨折可能会出现趾骨的弯曲、缩短等畸形。儿童骨骼可塑性较强,骨折后的畸形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有时可能不太容易被察觉明显的外观畸形,但通过触摸和活动等检查能发现异常。生活方式中,从事剧烈运动导致的骨折畸形可能相对更严重,而长期从事轻体力劳动的人群骨折畸形可能相对较轻。有足部先天畸形病史的人群,骨折后的畸形可能会与既往畸形混淆,需要专业医生进行鉴别诊断。
活动受限
功能障碍:足部骨折后,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无法正常进行行走、屈伸等活动。比如脚趾骨折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弯曲或伸展脚趾;跖骨骨折时,行走会受到明显影响,出现跛行甚至完全不能行走的情况。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自身活动能力有限,骨折后的活动受限可能表现为不愿意用受伤的脚着地等;老年人本身活动能力下降,骨折后活动受限可能会加重其行动不便。生活方式中,经常需要长时间行走或站立的人群骨折后活动受限对其生活影响更大;有足部关节疾病的人群,骨折后的活动受限可能会与原有的关节疾病症状叠加,导致生活更加不便。
异常活动与骨擦音、骨擦感
特殊体征:在骨折部位可能会出现异常活动,即正常情况下不能活动的部位出现了活动;还可能触及骨擦音或骨擦感,这是骨折端相互摩擦产生的声音和感觉。不过这两种体征在一些不稳定性骨折中才会出现。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的骨骼弹性较好,出现异常活动和骨擦音、骨擦感的情况相对较少,但也不能完全排除;老年人骨骼脆性增加,相对更容易出现此类体征。生活方式中,从事高强度运动导致的骨折更易出现明显的异常活动和骨擦音、骨擦感;有骨质疏松病史的人群,即使骨折程度较轻,也可能出现这些特殊体征,因为骨质疏松会影响骨骼的强度和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