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血性休克时血容量减少是血压下降主要原因,同时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参与,如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且组织灌注不足进一步影响血压,包括微循环变化和细胞损伤与代谢紊乱,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机制相似但应对需考虑个体差异。
一、失血性休克时血容量减少是血压下降的主要原因
失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容量急剧减少。正常情况下,人体的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着血压的稳定,当大量失血后,循环血容量迅速降低,心脏泵出的血液量减少,动脉系统的充盈度下降,从而引起血压下降。例如,成人急性失血超过总血容量的20%(约800-1000ml以上)时,就可能出现失血性休克,此时循环血容量不足,动脉血压明显降低。
二、神经-体液调节机制参与血压下降的过程
1.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
当失血导致血压下降时,颈动脉窦和主动脉弓压力感受器受到的刺激减弱,传入冲动减少,引起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交感神经兴奋会使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但由于血容量严重不足,心排出量的增加不足以弥补血容量减少对血压的影响。同时,肾上腺髓质分泌大量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心肌,增加心肌收缩力和心率;去甲肾上腺素主要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引起血管收缩,但这种血管收缩在失血性休克早期可能暂时维持血压,但随着失血进一步加重,这种调节作用逐渐不足以维持正常血压。
2.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
失血使肾灌注压降低,肾素分泌增加,肾素作用于血浆中的血管紧张素原,使其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的作用下转变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是强烈的血管收缩剂,可使全身小动脉收缩,外周阻力增加,血压升高;同时,血管紧张素Ⅱ还能刺激醛固酮分泌增加,醛固酮促进肾小管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血容量,但这一过程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调节过程,在失血性休克早期血压已经明显下降时,这种调节机制难以迅速纠正血压下降的状况。
三、组织灌注不足进一步影响血压
1.微循环变化
在失血性休克早期,微循环处于收缩期,微动脉、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真毛细血管网关闭,组织缺血缺氧。随着休克进展,微循环进入扩张期,毛细血管大量开放,血液淤滞,血浆外渗,进一步减少了有效循环血容量。例如,皮肤、肌肉等组织的微循环改变,导致组织灌注不良,细胞缺氧、代谢紊乱,进一步影响器官功能,而器官功能的受损又会反过来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加重血压下降。
2.细胞损伤与代谢紊乱
组织灌注不足导致细胞缺氧,细胞能量代谢障碍,ATP生成减少,细胞膜钠-钾泵功能失调,细胞内钠、水潴留,细胞肿胀。同时,无氧代谢增强,乳酸等酸性物质堆积,引起酸中毒,酸中毒又会影响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使心肌收缩力减弱,血管对血管活性物质的反应性降低,进一步导致血压下降。例如,心肌细胞受损会使心脏的泵血功能下降,加重血压降低的程度。
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人群,失血性休克时血压下降的机制是相似的,但在应对措施上可能需要考虑个体差异。例如,儿童由于血容量相对较少,急性失血后血压下降可能更快更明显,需要更迅速地进行补液等急救措施;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血容量本身有一定变化,失血性休克时血压下降的表现和处理也需要结合其特殊情况,要更加谨慎地评估血容量和循环功能,以尽快恢复有效循环血容量,维持血压稳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