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相关疾病可采用药物治疗与非药物治疗。药物治疗包括改善心肌缺血、抗血小板、他汀类及ACEI或ARB类药物;非药物治疗有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含PCI、CABG)、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及康复治疗,各治疗有其适用情况及对患者生活方式等要求。
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是常用药物,通过抑制血小板的环氧化酶,减少血栓素A2的生成,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降低心肌梗死等事件的发生风险。氯吡格雷也是常用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是选择性地抑制二磷酸腺苷(ADP)与血小板受体的结合及继发的ADP介导的糖蛋白GPⅡb/Ⅲa复合物的活化,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
他汀类药物:可降低血脂,稳定斑块,如阿托伐他汀等,能显著降低血浆胆固醇和脂蛋白水平,通过抑制胆固醇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HMG-CoA还原酶,减少胆固醇的合成,同时还具有抗炎、稳定斑块等作用,有助于防止斑块破裂引发血栓。
ACEI或ARB类药物: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如贝那普利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如氯沙坦等,可改善心室重构,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死亡率。ACEI能抑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减少血管紧张素Ⅱ的生成,同时抑制缓激肽的降解,扩张血管,减轻心脏后负荷;ARB则是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Ⅱ与受体的结合,发挥类似的作用,改善心肌的重构环境。
非药物治疗
冠状动脉血运重建治疗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通过导管技术将球囊导管送到冠状动脉狭窄部位,扩张狭窄的血管,必要时植入支架,恢复冠状动脉血流。对于适合的患者,能迅速改善心肌缺血状况,尤其是在急性心肌梗死时,可及时开通闭塞血管,挽救濒死心肌。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均可考虑,生活方式方面,术前需戒烟等,有相关病史者需严格评估病情。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取患者自身的大隐静脉或内乳动脉等作为旁路移植材料,绕过狭窄或闭塞的冠状动脉,建立一条新的血流通道,改善心肌供血。适用于多支冠状动脉严重病变等情况的患者,对于一些复杂病变的患者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不同年龄人群根据身体状况评估是否适合,性别差异在此治疗选择中相对不突出,生活方式上术后也需保持健康,有相关病史者要遵循术前准备和术后康复的特殊要求。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适用于心脏收缩不同步的心力衰竭患者,通过植入双心室起搏器,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改善心脏功能。对于伴有心脏收缩不同步的缺血性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效果较好,不同年龄患者需根据心脏功能等具体情况评估,性别因素对该治疗选择影响不大,生活方式上要配合治疗后的康复等要求,有相关病史的心力衰竭患者需严格按照医生指导进行评估和治疗。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用于预防缺血性心肌病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对于有室性心动过速等恶性心律失常高危因素的患者,可有效降低猝死风险,不同年龄患者根据病情评估,性别因素在此治疗选择中并非关键影响因素,生活方式上要避免诱发心律失常的因素,有相关病史的患者需密切关注心脏电活动情况。
康复治疗:包括运动康复等,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运动方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运动耐力和生活质量。运动康复需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不同年龄患者运动强度等需调整,性别差异下运动方式可根据个人喜好和身体适应性调整,生活方式上要坚持长期的康复运动习惯,有相关病史的患者要在康复过程中密切监测身体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