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约20%-35%患者有基因突变或家族遗传倾向,一级亲属需关注)、感染因素(柯萨奇B组病毒等可致心肌损伤炎症)、非感染性炎症(自身免疫性炎症可损伤心肌)、中毒因素(酒精中毒男性风险相对高,药物中毒需监测)、其他因素(内分泌代谢紊乱如甲亢、糖尿病等,围生期心肌病多见于女性)。
感染因素
病毒感染:某些病毒感染是引发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柯萨奇B组病毒最为常见,其他如埃可病毒、巨细胞病毒、人类腺病毒等也可引起。病毒可直接侵入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细胞损伤、炎症反应,进而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在儿童和青少年中,病毒感染引发扩张型心肌病的情况相对较多,因为他们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中,抵抗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受到病毒侵袭。例如,在病毒流行季节,儿童感染柯萨奇B组病毒后,若机体免疫反应异常,可能引发心肌的慢性炎症,逐渐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
非感染性炎症
自身免疫性炎症:机体自身免疫功能紊乱时,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心肌组织,引发自身免疫性炎症。例如,患者体内产生针对心肌细胞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可损伤心肌细胞,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改变。自身免疫性炎症引发的扩张型心肌病在各个年龄段均可发生,但可能在一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人群中更易出现,如患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患者,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显著性别差异,但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时期,由于机体免疫状态的变化,可能会增加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风险或加重病情。
中毒因素
酒精中毒:长期大量饮酒是导致扩张型心肌病的常见中毒因素之一。酒精及其代谢产物可直接损害心肌细胞,影响心肌的能量代谢、细胞骨架结构等。长期酗酒者中,男性患病风险相对较高,因为男性通常饮酒量相对较大。酒精中毒引发的扩张型心肌病早期可能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力衰竭等表现。对于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无论男女,都应意识到酒精对心脏的损害,及时减少饮酒量或戒酒,以降低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
药物中毒:某些药物长期使用可能对心肌产生毒性作用,引发扩张型心肌病。例如,抗肿瘤药物(如蒽环类化疗药物)、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等。在使用这些可能具有心肌毒性的药物时,需要密切监测心脏功能,尤其是长期使用的患者。不同药物对心肌的损伤机制不同,在儿童使用可能具有心肌毒性的药物时需格外谨慎,因为儿童心肌对药物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更易受到药物的损害。
其他因素
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甲状腺功能异常(如甲状腺功能亢进或减退)、糖尿病等内分泌和代谢紊乱疾病可影响心肌的代谢和功能,增加扩张型心肌病的发病风险。甲状腺功能亢进时,过多的甲状腺激素可加速心肌细胞的代谢,导致心肌肥厚、心肌纤维化等改变,长期可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长期升高,可引起心肌微血管病变、心肌细胞代谢紊乱等,进而影响心肌结构和功能。在这些疾病的患者中,男性和女性患病风险无明显差异,但糖尿病患者中女性妊娠时,由于机体代谢和激素水平的变化,可能会对心脏产生更大的负担,需加强心脏监测。
围生期因素:围生期心肌病多发生在妊娠最后3个月至产后6个月内,具体病因尚不明确,可能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心肌能量代谢异常、氧化应激等多种因素有关。多见于女性,其发病风险与妊娠次数、年龄等因素有关,高龄产妇、多次妊娠的女性发病风险相对较高。围生期心肌病患者在产后需要密切关注心脏恢复情况,部分患者可完全恢复,但也有部分患者会遗留心脏功能损害,发展为扩张型心肌病样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