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患者需进行多方面管理,饮食上依肾功能调蛋白质、盐分、水分摄入;血压要定期监测并控制在目标值;预防与管理贫血、钙磷代谢紊乱等并发症;适度运动、避免感染;还要定期复诊,以监测指标变化并调整治疗。
一、饮食管理
1.蛋白质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调整蛋白质摄入量,一般来说,优质低蛋白饮食较为适宜。例如,肾小球滤过率在30-60ml/min/1.73m2时,蛋白质摄入量约为0.6-0.8g/(kg·d);肾小球滤过率小于30ml/min/1.73m2时,蛋白质摄入量可进一步降至0.6g/(kg·d)以下。优质蛋白质如鸡蛋、牛奶、瘦肉等占比应不低于50%,因为这类蛋白质含人体必需氨基酸,可减少含非必需氨基酸的植物蛋白摄入,减轻肾脏负担。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生长发育需求,在保证营养的同时严格控制蛋白质摄入,避免影响正常生长又加重肾脏代谢压力。
2.盐分摄入:慢性肾衰竭患者通常伴有水肿或高血压,需限制盐分摄入,一般每日盐摄入量应控制在3-5g。减少咸菜、腌制品等高盐食物的摄入,避免加重水钠潴留,导致水肿加重和血压进一步升高。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对盐分的感知可能不如年轻人敏锐,更要注意隐性盐分的摄入,如一些加工食品中可能含有较多盐分。
3.水分摄入:根据尿量调整水分摄入。若尿量正常,一般每日水分摄入可按前一日尿量加500ml左右;若存在少尿、水肿等情况,则需严格限制水分摄入,避免加重水肿。儿童患者尿量相对不稳定,更要密切监测尿量变化来精准调整水分摄入,防止因水分摄入不当导致水肿或脱水等问题。
二、血压管理
1.血压监测:定期监测血压,建议每日至少测量1-2次血压。通过血压监测能及时了解血压变化情况,以便调整治疗方案。对于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由于其血管弹性差,血压波动可能更大,更要频繁监测,且注意测量时的体位,避免卧位和立位血压差异过大导致摔倒等意外。
2.血压控制目标:一般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压应控制在130/8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的慢性肾衰竭患者,血压控制目标可更严格,应低于125/75mmHg。通过生活方式干预和必要时的降压药物治疗来达到血压控制目标。但在药物选择上要考虑对肾脏的影响,避免使用对肾脏有明显损害的降压药物。
三、并发症预防与管理
1.贫血预防:慢性肾衰竭患者常伴有肾性贫血,因为肾脏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可通过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及铁剂等方式来预防和治疗贫血。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血红蛋白水平,及时发现贫血并进行干预,保证其正常的生长代谢。
2.钙磷代谢紊乱管理:慢性肾衰竭患者易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表现为高磷血症、低钙血症等。饮食上要限制磷的摄入,可使用磷结合剂来降低血磷水平。同时补充钙剂,维持钙磷平衡。老年患者由于胃肠道功能可能减退,对钙的吸收能力下降,更要注意钙剂的补充方式和剂量,避免出现钙剂补充不足或过量的情况。
四、生活方式调整
1.适度运动:根据自身情况进行适度运动,如散步、太极拳等。适度运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身体状况,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其年龄的轻度运动,如慢跑、跳绳等,但要注意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过度疲劳。老年患者运动时要注意安全,选择平坦的地面,避免摔倒受伤。
2.避免感染:注意个人卫生,预防感染。因为感染会加重慢性肾衰竭患者的病情。冬季要注意保暖,减少去人员密集场所,防止呼吸道感染等。儿童患者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更要加强防护,如勤洗手、保持室内空气流通等。
五、定期复诊
1.复诊频率:定期到医院复诊,一般建议每1-3个月复诊一次。通过复诊可以监测肾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指标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对于病情不稳定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频繁的复诊。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病情变化可能更隐匿,更要严格按照医生要求按时复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