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包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症状观察、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关注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既往病史;症状有胸痛、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等;体格检查可发现心包摩擦音、心包积液体征;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学检查和心包积液检查,血液学查炎症指标、心肌损伤标志物等,心包积液查外观、细胞等;影像学检查有心电图可见ST段等改变、超声心动图可发现积液及评估心脏情况、X线见心影改变、CT及MRI助鉴别病因。
一、病史采集
年龄与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人群心包炎的病因有所差异。例如,年轻患者病毒性心包炎相对常见,而老年患者可能更多与肿瘤、心肌梗死相关并发症等有关;女性在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导致的心包炎中可能有不同的表现特点。
生活方式:有无近期感染史,如病毒感染(部分患者在发病前1-3周有上呼吸道感染等病毒感染前驱症状),有无心脏手术史、胸部外伤史等,这些都可能与心包炎的发生相关。
病史:既往是否有风湿性心脏病、结核病史、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等)病史等,既往病史对心包炎病因的判断有重要提示作用。
二、症状观察
患者可能出现胸痛,疼痛性质多为尖锐性、刺痛或压榨性,可放射至颈部、左肩等部位,疼痛与呼吸、体位有关,卧位时可能加重,前倾坐位时可减轻;还可能伴有发热、心悸、呼吸困难等症状,呼吸困难是由于心包积液导致心脏舒张受限引起。
三、体格检查
心包摩擦音:是急性纤维蛋白性心包炎的特异性体征,呈抓刮样粗糙音,多位于心前区,以胸骨左缘第3、4肋间最明显,坐位前倾、深吸气时更易听到。
心包积液体征:大量心包积液时可出现心脏叩诊浊音界向两侧扩大,心尖搏动减弱或消失,心音遥远,还可出现奇脉(吸气时脉搏明显减弱或消失)等体征。
四、实验室检查
血液学检查:
血常规:感染性心包炎时白细胞计数可升高,病毒性心包炎时白细胞计数多正常或轻度升高;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可能有血沉增快、C-反应蛋白升高等炎症指标升高。
心肌损伤标志物:部分心包炎患者可能伴有心肌损伤,肌钙蛋白等心肌损伤标志物可轻度升高。
病原体相关检查:如果考虑病毒性心包炎,可进行病毒学相关检查,如病毒核酸检测等;怀疑结核性心包炎时,可进行结核菌素试验、结核感染T细胞检测等,心包积液结核菌涂片及培养等检查也有助于诊断。
自身抗体检测:对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关的心包炎,需要检测自身抗体,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相关的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
心包积液检查:
外观:漏出液多为清亮黄色,渗出液可为草黄色、血性等。
细胞计数与分类:漏出液细胞数少,以淋巴细胞为主;渗出液白细胞计数增多,感染性心包炎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结核性或肿瘤性心包炎以淋巴细胞为主。
生化检查:漏出液蛋白含量低,渗出液蛋白含量高,乳酸脱氢酶(LDH)等指标也有助于区分漏出液和渗出液;腺苷脱氨酶(ADA)升高对结核性心包炎有一定诊断价值;肿瘤标记物检测有助于判断是否为肿瘤性心包炎。
五、影像学检查
心电图:
急性心包炎时典型表现为ST段呈弓背向下型抬高,多见于除aVR和V1导联以外的所有导联,T波高尖,随后ST段回到基线,T波倒置等演变过程;还可出现PR段压低(除aVR和V1导联外)。
可有窦性心动过速等心律失常表现。
超声心动图:是诊断心包积液简单可靠的方法,可发现心包腔内液性暗区,明确积液量的多少,还可评估心脏的结构和功能,如心室壁运动情况等,对指导心包穿刺等有重要意义。
X线检查:
少量心包积液时X线检查可无明显异常;中到大量心包积液时可见心影向两侧扩大,呈烧瓶样,心缘各弓界限消失,主动脉搏动减弱等。
CT及MRI检查:对于诊断心包炎及其病因有一定价值,特别是在鉴别诊断困难时,CT可以更清晰地显示心包的增厚、积液情况等,MRI对心包病变的显示更为敏感,有助于判断心包炎的病因,如是否存在心肌炎症等情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