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肥厚型心肌病通过病史采集询问家族史、症状史,体格检查关注心脏体征及其他体征,辅助检查依靠心电图(见ST-T改变、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等)、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等)、心脏磁共振成像(更精确评估心肌等)、心导管检查(测压力阶差等)综合诊断,需考虑老年患者特点避免漏诊误诊。
一、病史采集
1.家族史:老年肥厚型心肌病具有一定遗传倾向,需详细询问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疾病患者,包括直系亲属和旁系亲属的发病情况,因为某些基因突变相关的肥厚型心肌病呈家族聚集性,例如肌小节蛋白基因突变可导致家族性肥厚型心肌病。
2.症状史:了解老年患者是否有呼吸困难,多在活动后出现,这是由于肥厚的心肌使心室顺应性降低,舒张功能受限,肺淤血所致;是否有胸痛,胸痛可在劳累后发生,与心肌肥厚导致心肌耗氧量增加,而冠状动脉供血相对不足有关;是否有晕厥或接近晕厥的发作,可能与肥厚心肌导致流出道梗阻,引起心输出量骤降有关。
二、体格检查
1.心脏体征:可闻及收缩期杂音,典型的杂音是胸骨左缘第3-4肋间较粗糙的喷射性收缩期杂音,这是因为左心室流出道梗阻,血流通过狭窄部位产生湍流所致。杂音的强度可因心肌收缩力、左心室容量及射血速度的改变而变化,比如使用β受体阻滞剂时,心肌收缩力减弱,杂音可减轻;含服硝酸甘油等使左心室容量减少或外周阻力降低时,杂音可增强。
2.其他体征:还可能发现脉搏异常,如脉搏短促等,部分患者可有血压异常,尤其是合并流出道梗阻时,可出现血压降低等情况。
三、辅助检查
1.心电图检查
特征性改变:常见ST-T改变,表现为以V4、V5导联为主的ST段压低,T波倒置。左心室肥厚也是常见表现,可出现左心室高电压,表现为R波增高,Rv5或Rv6>2.5mV等。部分患者可出现病理性Q波,这是由于心肌纤维化或肥厚心肌的除极向量改变所致,但需与心肌梗死相鉴别。
心律失常:可见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老年患者本身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而肥厚型心肌病可加重心律失常的发生。
2.超声心动图检查
诊断的重要依据:是诊断肥厚型心肌病的主要手段。可显示室间隔的非对称性肥厚,室间隔厚度与左心室后壁厚度之比≥1.3是重要诊断标准之一。还能观察到左心室流出道是否存在梗阻,以及梗阻的程度,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显示左心室流出道的血流情况,如有湍流提示存在梗阻。此外,还可评估心室的舒张功能,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多存在舒张功能减退。
对老年患者的适用性:超声心动图检查无创、可重复,老年患者一般均可耐受,能较好地观察心脏结构和功能情况。
3.心脏磁共振成像(CMR)检查
更精确的结构评估:CMR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心肌厚度,尤其是对心肌肥厚的部位、范围等显示得更为清晰,对于不典型的肥厚型心肌病诊断有重要价值。它还能评估心肌的延迟强化情况,有助于鉴别肥厚型心肌病与其他心肌疾病,如心肌淀粉样变等,因为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延迟强化多与心肌纤维化相关。
对老年患者的优势:对于一些超声心动图检查图像质量不佳的老年患者,CMR可以提供更准确的信息,但相对超声心动图检查,其费用较高,且对于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等情况的老年患者可能不适用。
4.心导管检查
有创检查情况: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但在一些诊断不明确,尤其是需要评估左心室流出道压力阶差时可考虑。通过心导管检查可以测量左心室与主动脉之间的压力阶差,当压力阶差≥30mmHg时,提示存在左心室流出道梗阻。同时,还可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压力,了解心室舒张功能情况。
老年患者的风险考量:心导管检查是有创检查,老年患者本身身体机能下降,存在一定的检查风险,如出血、感染、心律失常等并发症的发生风险相对较高,在进行检查前需充分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权衡利弊。
通过以上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等多方面的综合评估,可对老年肥厚型心肌病进行诊断。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老年患者的特点,如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情况,避免漏诊和误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