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综合病史采集(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体格检查(一般状况、泌尿系统及其他系统体征)、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血生化及肾脏功能相关其他血液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CT或MRI)及肾活检病理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全面分析以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治疗方案,要考虑患者多方面因素确保诊断准确。
一、病史采集
1.现病史:了解患者起病的缓急,有无水肿、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以及症状出现的时间、发展变化情况,有无加重或缓解因素,是否有泌尿系统感染、高血压、糖尿病等相关疾病的病史及治疗情况。例如,若患者有长期糖尿病病史,需考虑糖尿病肾病导致慢性肾衰竭的可能。
2.既往史:询问患者既往是否有肾脏疾病史,如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有无其他系统慢性疾病史,如高血压、糖尿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这些疾病都可能是引发慢性肾衰竭的基础病因。
3.个人史:包括患者的居住环境、职业接触史等,例如是否长期接触重金属(如铅、汞等)、有机溶剂等,这些因素可能对肾脏造成损害进而引发慢性肾衰竭。
4.家族史:询问家族中是否有肾脏疾病患者,某些遗传性肾脏疾病如多囊肾等具有家族遗传倾向。
二、体格检查
1.一般状况:观察患者的营养状况,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消瘦、贫血貌等;测量血压,多数慢性肾衰竭患者会出现高血压,且难以控制。
2.泌尿系统相关体征:检查肾脏大小,通过超声等检查初步判断,但体格检查时可初步触摸肾脏位置等,若为多囊肾患者可能触及增大的肾脏;检查有无水肿,常见的水肿部位有眼睑、下肢等。
3.其他系统体征:如患者有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衰竭,可能会有糖尿病相关的体征,如皮肤感觉异常等;若为系统性红斑狼疮导致的慢性肾衰竭,可能会有面部红斑等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典型体征。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同时可能伴有白细胞及血小板的异常改变。
2.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管型尿等,例如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尿常规可出现蛋白尿、红细胞管型等;尿比重降低且固定,多在1.018以下,晚期可固定在1.010-1.012之间。
3.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Scr):是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的重要指标,当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至正常的1/3时,血清肌酐才明显升高。
尿素氮(BUN):也能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但受多种因素影响,如高蛋白饮食、消化道出血等,其特异性不如血清肌酐。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能更准确地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早期慢性肾衰竭时eGFR可出现下降。
4.血生化检查:可检测血钙、血磷、血钾等电解质水平,慢性肾衰竭患者常出现钙磷代谢紊乱,表现为血钙降低、血磷升高;还可检测血浆白蛋白水平,了解患者营养状况,慢性肾衰竭患者多有低白蛋白血症。
5.肾脏功能相关的其他血液检查:如检测甲状旁腺激素(PTH),慢性肾衰竭患者因钙磷代谢紊乱等原因可导致PTH升高。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可以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慢性肾衰竭患者肾脏可能出现体积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还能发现肾脏有无结石、囊肿等病变,有助于明确病因。例如,多囊肾患者超声可发现双肾布满大小不等的囊肿。
2.CT或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肾脏病变,如肾脏肿瘤、血管畸形等,CT或MRI检查能提供更详细的信息,帮助明确病因及评估肾脏病变情况。
五、肾活检病理检查
对于一些病因不明确、病情进展不典型的患者,肾活检病理检查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肾活检可以明确肾脏疾病的病理类型,如肾小球肾炎的具体病理亚型等,从而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但肾活检是有创检查,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例如,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的蛋白尿、血尿患者,肾活检有助于明确诊断。
总之,慢性肾衰竭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的信息进行全面分析,以明确病因、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并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在诊断过程中,要充分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既往病史等因素对病情的影响,确保诊断的准确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