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张型心肌病是原因未明的原发性心肌疾病,特征为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病因有遗传、感染、非感染性炎症、中毒等;病理生理改变包括心脏扩大、收缩功能障碍、血流动力学改变;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水肿、乏力、心律失常等;诊断方法有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器械治疗、心脏移植等。
一、病因
1.遗传因素:约20%-35%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某些基因突变可导致心肌结构和功能异常,从而引发该病,不同年龄段的人群都可能因遗传因素发病,家族中有相关病史的人群需密切关注自身心脏情况。
2.感染:病毒感染是较为重要的诱因,如柯萨奇病毒B族等,病毒可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也可通过免疫反应介导心肌损伤,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都可能感染相关病毒,例如经常处于人员密集场所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3.非感染性炎症: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可引发非感染性炎症累及心肌,影响心肌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不同性别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概率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但都可能因非感染性炎症导致扩张型心肌病。
4.中毒: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如酒精、抗肿瘤药物等)可导致心肌损伤,引发扩张型心肌病,长期大量饮酒的人群患扩张型心肌病的风险明显增加,这与酒精对心肌的直接毒性作用有关。
二、病理生理改变
1.心脏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心腔逐渐扩大,左心室和(或)右心室扩大为主,心室壁厚度可正常或变薄,不同年龄的患者心脏扩大的进程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心脏扩大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
2.收缩功能障碍:心肌收缩力下降,射血分数降低,心输出量减少,导致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影响各器官的正常功能,不同生活方式的患者因心输出量减少出现的症状轻重可能有别,例如长期久坐、缺乏运动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活动耐力下降等表现。
3.血流动力学改变:心脏扩大和收缩功能障碍可引起肺循环和体循环淤血,出现呼吸困难、水肿等症状,对于有基础病史的患者,如合并高血压的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会进一步加重原有病情。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早期在活动后出现,随着病情进展,休息时也可出现,不同年龄患者呼吸困难的表现形式可能不同,儿童患者可能表现为呼吸急促、喂养困难等。
2.水肿:可出现下肢水肿,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水肿,水肿的程度与病情严重程度相关,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水肿可能更难消退。
3.乏力:由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灌注不足,患者常感到乏力,影响日常生活和活动耐力,不同性别患者乏力的感受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都会对生活质量产生影响。
4.心律失常: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悸等不适,对于有心脏基础病史的患者,心律失常可能会使病情进一步恶化。
四、诊断方法
1.超声心动图:是诊断扩张型心肌病的重要检查方法,可观察到心脏扩大、心室壁运动减弱、射血分数降低等表现,不同年龄段患者超声心动图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心脏结构相对较小,检查时需注意操作规范。
2.心电图:可发现各种心律失常,有助于辅助诊断,心电图的改变与心肌受损的程度和范围相关,不同性别患者心电图的异常表现可能在某些方面有不同特点。
3.心导管检查和心血管造影:对于诊断不明确的患者可考虑进行,可了解心室功能、冠状动脉情况等,该检查有一定创伤性,需严格掌握适应证,对于老年患者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评估检查风险。
五、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患者需注意休息,避免劳累,限制体力活动,有水肿的患者需限制钠盐摄入,不同年龄患者休息和饮食限制的要求有所不同,儿童患者需要家长协助做好休息和饮食管理。
2.药物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等)、β受体阻滞剂(如美托洛尔等)等,药物的选择需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个体化制定,对于儿童患者,药物的选择和剂量需特别谨慎,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
3.器械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患者,可考虑植入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这些器械治疗可改善心脏功能和预后,但也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应用。
4.心脏移植:对于终末期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心脏移植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但供体短缺等问题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在考虑心脏移植时需综合评估患者的病情、身体状况等多方面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