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表现的肾小球疾病,病因不明,部分由急性肾炎迁延所致,发病机制有免疫及非免疫非炎症因素,病理类型多样,临床表现包括蛋白尿、血尿、水肿、高血压及肾功能损害等,通过尿液和血液检查诊断,需与继发性及遗传性肾炎鉴别,治疗以延缓肾功能恶化等为目的,包括控制血压尿蛋白、限制蛋白磷摄入、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等,病情迁延,最终发展为慢性肾衰竭,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
一、定义
慢性肾小球肾炎简称慢性肾炎,是一组以蛋白尿、血尿、高血压和水肿为基本临床表现的肾小球疾病。其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病变缓慢进展,可有不同程度的肾功能减退,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
二、病因
病因尚不明确,仅少数慢性肾炎是由急性肾炎发展所致(直接迁延或临床痊愈若干年后再现),大部分慢性肾炎的发病机制是免疫介导炎症。另外,非免疫、非炎症机制也参与其中,如肾小球内高压、高灌注、高滤过等导致肾小球硬化。
三、病理类型
常见的病理类型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包括IgA和非IgA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及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炎在临床表现、病情进展及对治疗的反应上有所差异。
四、临床表现
1.蛋白尿:蛋白尿是慢性肾炎必有的表现,尿蛋白定量常在1~3g/d。
2.血尿:多为镜下血尿,也可见肉眼血尿。
3.水肿:多为眼睑水肿和(或)下肢轻、中度可凹性水肿,一般无严重水肿,若出现大量蛋白尿伴低蛋白血症,可表现为重度水肿。
4.高血压:部分患者以高血压为首发症状,可表现为轻度至中度高血压,严重时可出现高血压脑病、高血压危象等。
5.肾功能损害:呈慢性进行性损害,肾功能损害的速度个体差异较大,与病理类型相关,同时也受血压控制情况、蛋白尿程度、是否感染等因素影响。
五、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蛋白尿:尿常规可发现尿蛋白,24小时尿蛋白定量可明确蛋白尿程度。
血尿:相差显微镜尿红细胞形态检查有助于区分肾小球源性血尿(变形红细胞为主)和非肾小球源性血尿(正常形态红细胞为主),慢性肾炎多为肾小球源性血尿。
2.血液检查:
肾功能:血肌酐、尿素氮可升高,肾小球滤过率(GFR)下降。
血常规:肾功能不全时可出现贫血,多为正细胞正色素性贫血。
生化检查:低蛋白血症(见于大量蛋白尿时),血脂可升高。
六、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凡尿化验异常(蛋白尿、血尿)、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3个月以上,无论有无肾功能损害均应考虑此病,在除外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及遗传性肾小球肾炎后,临床上可诊断为慢性肾炎。
2.鉴别诊断:
继发性肾小球肾炎:如狼疮性肾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等,可通过相应的病史、临床表现及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如狼疮肾炎可查抗核抗体、抗双链DNA抗体等;过敏性紫癜性肾炎可查过敏原等)进行鉴别。
Alport综合征:多在青少年(多在10岁之前)发病,常有眼(球形晶状体等)、耳(神经性耳聋)、肾(血尿,轻、中度蛋白尿及进行性肾功能损害)异常,有阳性家族史(多为X连锁显性遗传)。
七、治疗原则
慢性肾炎的治疗应以防止或延缓肾功能进行性恶化、改善或缓解临床症状及防治心脑血管并发症为主要目的,而不以消除尿红细胞或轻微尿蛋白为目标。主要治疗措施包括:
1.积极控制高血压和减少尿蛋白:
高血压治疗:目标是将血压控制在理想水平(如尿蛋白≥1g/d,血压应控制在125/75mmHg以下;尿蛋白<1g/d,血压控制可放宽到130/80mmHg以下)。常选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除降低血压外,还可减少尿蛋白和延缓肾功能恶化。
尿蛋白控制:对于尿蛋白较多的患者,有时需联合使用其他降压药物等措施来进一步控制尿蛋白。
2.限制食物中蛋白及磷的摄入:肾功能不全患者应限制蛋白及磷的入量,予以优质低蛋白饮食,同时适当增加碳水化合物摄入,以满足机体生理代谢需要,防止负氮平衡。
3.避免加重肾损害的因素:感染、劳累、妊娠及肾毒性药物(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均可能加重肾损害,应予以避免。
八、预后
慢性肾炎病情迁延,病变均为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进展速度个体差异较大,病理类型为重要因素,如系膜毛细血管性肾小球肾炎、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预后较差;另外,血压控制情况、蛋白尿程度、是否合理治疗及是否避免加重肾损害因素等也会影响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