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炎与肾病综合征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特殊人群注意事项上均有差异。肾炎发病与免疫反应等相关,表现为蛋白尿等较轻,实验室检查有相应特点,治疗有一般、对症及免疫抑制等;肾病综合征由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大量蛋白尿等突出,实验室检查以大量蛋白尿等为主,治疗有一般、对症及免疫抑制等,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等特殊人群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不同病理类型的双侧肾小球弥漫性或局限性炎症改变,发病机制多与免疫反应、感染等因素相关。例如急性肾炎常与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抗原抗体复合物沉积于肾小球引发炎症。
肾病综合征:是由多种肾小球疾病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加,大量蛋白质从尿中丢失等有关,可由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如微小病变型肾病、膜性肾病等)及继发性因素(如糖尿病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等)引起。
二、临床表现差异
肾炎:
蛋白尿:程度一般相对较轻,多为轻度至中度蛋白尿,24小时尿蛋白定量通常小于3.5g,但也有特殊情况。
血尿:可表现为镜下血尿或肉眼血尿,肉眼血尿发作时尿色呈洗肉水样等。
水肿:多从眼睑、颜面部开始,晨起明显,严重时可波及全身,水肿程度相对肾病综合征可能较轻。
高血压:部分患者会出现高血压,尤其是慢性肾炎患者,血压升高可能较为常见。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是肾病综合征最突出的临床表现,24小时尿蛋白定量常大于3.5g,尿中可出现大量泡沫且不易消散。
低蛋白血症:血浆白蛋白低于30g/L,患者可出现消瘦、乏力等表现。
高度水肿:水肿程度往往较重,可呈全身性,严重时可出现胸腔积液、腹腔积液等,与大量蛋白尿导致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密切相关。
高脂血症: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常升高,长期高脂血症可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
三、实验室检查不同
肾炎:
尿常规:除了血尿、蛋白尿外,可能还会有管型尿等,如红细胞管型等提示肾小球源性血尿。
肾功能检查:早期肾功能可正常,随着病情进展,可能出现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
自身抗体等检查:若为继发性肾炎,可能有相应自身抗体阳性,如系统性红斑狼疮性肾炎可出现抗核抗体等阳性。
肾病综合征:
尿常规:以大量蛋白尿为主,一般无或仅有少量红细胞。
血生化检查:白蛋白明显降低,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升高。
肾活检:对于明确肾病综合征的病理类型至关重要,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在肾活检下有不同表现,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光镜下肾小球基本正常,电镜下可见广泛足突融合;膜性肾病光镜下可见肾小球毛细血管壁弥漫性增厚等。
四、治疗方面的区别
肾炎:
一般治疗:急性期需卧床休息,避免劳累等。
对症治疗:如针对高血压可使用降压药物,常用的有ACEI/ARB类药物等;针对水肿可适当限盐、使用利尿剂等。
免疫抑制治疗:若为慢性肾炎免疫炎症反应较明显时,可能会使用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等,但用药需谨慎评估。
肾病综合征:
一般治疗:需注意休息,优质蛋白饮食等。
对症治疗:利尿消肿,常用利尿剂如呋塞米等;减少尿蛋白,可使用ACEI/ARB类药物等。
免疫抑制治疗:糖皮质激素是主要的治疗药物,根据病理类型等决定激素的使用方案,如微小病变型肾病对激素治疗敏感,膜性肾病可能需要联合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等)治疗,但免疫抑制剂的使用有一定副作用需密切监测。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时,病情变化相对较快,需密切监测肾功能、尿常规等指标。在治疗中使用激素等药物时需考虑儿童的生长发育情况,激素可能影响儿童的生长速度等,需在医生指导下谨慎使用,并定期评估儿童的营养状况等。对于肾病综合征的儿童,水肿明显时需注意皮肤护理,防止皮肤感染等。
老年人:老年人患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药物的选择需更加谨慎,避免使用对肾功能影响较大的药物。对于免疫抑制治疗,老年人耐受性可能较差,需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如感染等风险可能增加,同时要关注老年人的营养状况,因为低蛋白血症等情况在老年人中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如伤口愈合不良等。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出现肾炎或肾病综合征时,处理较为复杂。需要权衡药物对胎儿和母亲的影响,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需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方案。例如,ACEI/ARB类药物在妊娠期禁用,治疗高血压等需选择其他相对安全的降压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孕妇和胎儿的情况,包括肾功能、血压、胎儿发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