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需综合多方面信息,包括采集患者一般信息与症状表现、进行体格检查(测血压、查肾脏等体征)、实验室检查(尿液、血液相关检查)、影像学检查(超声观察肾脏)及必要时行肾活检病理检查以明确病理类型等,从而明确诊断并制定治疗随访方案。
一、病史采集
1.一般信息
了解患者的年龄、性别,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的慢性肾小球肾炎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儿童和成人在疾病进展等方面可能存在不同特点。对于有家族肾病病史的患者,需详细询问家族中肾脏疾病的发病情况,因为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可能与遗传因素相关。
询问患者的生活方式,包括饮食情况,如是否长期高蛋白饮食等,长期高蛋白饮食可能加重肾脏负担;作息情况,是否长期熬夜等,不良作息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和代谢功能进而影响肾脏;是否有长期接触肾毒性物质的情况,如某些职业接触重金属、有机溶剂等。
2.症状表现
关注血尿情况,包括肉眼血尿和镜下血尿,询问血尿出现的时间、频率等。蛋白尿情况,如是否有泡沫尿,泡沫的持续时间等。水肿情况,包括水肿出现的部位(如眼睑、下肢等)、程度等,水肿可能与肾脏滤过和重吸收功能异常导致的水钠潴留有关。高血压情况,了解血压升高的时间、程度等,慢性肾小球肾炎常伴有高血压,且高血压又会进一步加重肾脏损害。还需询问患者是否有乏力、腰酸、夜尿增多等非特异性症状。
二、体格检查
1.一般体征
测量血压,高血压是慢性肾小球肾炎常见表现之一,持续的高血压会对肾脏血管等造成损害。检查体温,若患者有感染等情况可能出现体温异常,感染也是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加重的常见诱因。
2.肾脏相关体征
检查肾脏大小、质地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晚期可能出现肾脏缩小等改变。观察水肿情况,除了询问外,通过体格检查更直观了解水肿的存在和程度。
三、实验室检查
1.尿液检查
尿常规:可发现蛋白尿、血尿,尿中还可能出现管型等。蛋白尿定性可分为+到++++等不同程度,定量检查24小时尿蛋白定量能更准确反映蛋白尿程度。血尿可分为镜下血尿(显微镜下红细胞增多)和肉眼血尿。管型尿常见的有红细胞管型、白细胞管型、颗粒管型等,不同管型提示不同的肾脏病变情况。
尿沉渣镜检:进一步观察尿中细胞、管型等的形态和数量,有助于明确血尿、蛋白尿的来源等。
2.血液检查
肾功能检查:
血清肌酐(Scr):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当肾小球滤过功能下降到一定程度时,血清肌酐升高。不同年龄、性别血清肌酐正常范围有差异,一般来说,成年男性血清肌酐正常范围约53~106μmol/L,成年女性约44~97μmol/L,儿童会根据年龄有所不同。
尿素氮(BUN):也是反映肾功能的指标之一,但容易受饮食、分解代谢等因素影响。
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通过公式计算得出,能更准确评估肾小球滤过功能,对于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病情评估和分期有重要意义。
血常规:了解患者是否有贫血情况,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由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减少等原因常出现肾性贫血,表现为血红蛋白降低等。
血生化:检测血浆白蛋白水平,评估患者营养状况,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若有大量蛋白尿,可出现低白蛋白血症。还可检测电解质等,了解是否存在电解质紊乱,如高钾血症等。
自身抗体检查:部分慢性肾小球肾炎与自身免疫相关,如抗核抗体、抗中性粒细胞胞浆抗体等自身抗体检测有助于明确是否为自身免疫性相关的肾小球肾炎。
四、影像学检查
1.超声检查
观察肾脏的大小、形态、结构等,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早期肾脏大小可能正常或轻度增大,晚期可出现肾脏缩小、皮质变薄等改变。还可了解肾脏血流情况,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肾动脉血流等,评估肾脏血供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超声检查相对无创,能较好地观察肾脏情况。
五、肾活检病理检查
1.适应证
当临床表现不典型,如虽有蛋白尿、血尿等,但难以明确病因、病理类型时;考虑为继发性肾小球肾炎,需明确病理类型以指导治疗时;判断慢性肾小球肾炎病情进展、预后等情况时可考虑肾活检。
2.意义
通过肾活检病理检查可以明确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如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不同病理类型,不同病理类型的慢性肾小球肾炎在治疗方案选择和预后判断上有差异。对于儿童患者,肾活检需谨慎评估,但在必要时能为明确诊断和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关键依据。
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断需要综合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必要时的肾活检病理检查等多方面信息,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以明确诊断并制定合适的治疗和随访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