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依肾小球滤过率(eGFR)分为5期,1-2期需寻病因干预防进展,控制基础病等;3期要关注肾功能及并发症,调整饮食等;4期要准备肾替代治疗,严格饮食等管理;5期依赖肾替代治疗,透析患者关注充分性等,移植患者做好评估准备,不同年龄性别有个体差异需特别关注。
一、慢性肾衰竭的分期标准
慢性肾衰竭通常根据肾小球滤过率(eGFR)进行分期,:
1.1期:肾小球滤过率正常或升高,eGFR≥90ml/(min·1.73m2),肾脏结构可能有损害,但通常无明显症状,此阶段肾脏的代偿能力较强,年龄、性别等因素对分期本身影响不大,但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发生慢性肾衰竭的病因可能有所不同,比如儿童可能更多与先天性肾脏疾病等有关,而中老年可能与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相关。生活方式方面,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延缓疾病进展,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高盐饮食、吸烟、酗酒等可能增加患慢性肾衰竭相关基础疾病的风险。
2.2期:肾小球滤过率轻度降低,eGFR在60-89ml/(min·1.73m2),肾脏损害进一步发展,但仍有一定的功能,此阶段需要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比如糖尿病患者要严格控制血糖,高血压患者要平稳控制血压,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在基础疾病管理上可能有不同的注意事项,如女性在妊娠相关肾病等方面需特别留意。
3.3期:肾小球滤过率中度降低,又分为3a期和3b期,3a期eGFR在45-59ml/(min·1.73m2),3b期eGFR在30-44ml/(min·1.73m2),此阶段肾脏功能明显下降,身体会出现一些相关症状,如乏力、水肿等,对于不同年龄人群,儿童可能出现生长发育迟缓等问题,老年人群可能合并更多其他系统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等,性别方面可能在某些病因上有差异,如女性狼疮性肾炎导致慢性肾衰竭的风险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上需要更加严格管理,比如饮食上要限制蛋白质、磷等的摄入等。
4.4期:肾小球滤过率重度降低,eGFR在15-29ml/(min·1.73m2),此阶段肾脏功能严重受损,患者会有较为明显的不适症状,如贫血、代谢性酸中毒等,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合并的并发症更多且更严重,儿童患者除了生长发育问题,还可能面临药物代谢等特殊情况,需要特别关注药物对肾脏的进一步影响,性别因素在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上可能有不同表现,如女性可能在贫血等方面的表现和处理有其特点。
5.5期:肾衰竭终末期,也称为尿毒症期,eGFR<15ml/(min·1.73m2),需要进行肾脏替代治疗,如透析或肾移植等,不同年龄的患者在透析方式的选择和治疗耐受性上可能不同,儿童透析可能需要特殊的设备和方式,老年患者可能对透析的耐受性相对较差,性别在治疗过程中的并发症等方面可能有差异,如女性在透析过程中可能出现一些与内分泌相关的特殊问题等。
二、各分期的临床意义及应对措施
1.1-2期
临床意义:此阶段肾脏有一定的储备功能,但已经出现结构或功能的轻微异常,需要积极寻找病因并进行干预,防止疾病进一步进展。
应对措施: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患者,要严格控制基础疾病,按照相应疾病的治疗指南进行管理,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定期监测肾功能、血糖、血压等指标。
2.3期
临床意义:肾脏功能进一步下降,需要密切关注肾功能的变化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如贫血、高血压等。
应对措施:除了继续控制基础疾病外,要开始进行饮食等方面的调整,限制蛋白质摄入,一般根据肾功能情况控制在0.6-0.8g/(kg·d)左右,同时控制磷的摄入,可使用磷结合剂等药物(具体药物需根据患者情况由医生决定),定期复查血常规、血生化等指标,监测贫血等并发症的发生。
3.4期
临床意义:肾脏功能严重受损,并发症发生风险进一步增加,需要积极准备肾脏替代治疗。
应对措施:严格按照慢性肾衰竭的营养治疗方案进行饮食管理,保证足够的热量摄入,同时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电解质等情况,对于出现的并发症如贫血要给予相应的治疗,如补充促红细胞生成素等,并且与患者及家属充分沟通肾脏替代治疗的相关事宜。
4.5期
临床意义:肾脏功能几乎完全丧失,需要依赖肾脏替代治疗维持生命。
应对措施:对于透析患者,要注意透析充分性,定期评估透析效果,同时关注透析相关并发症的防治,如透析失衡综合征等。对于准备肾移植的患者,要进行全面的评估和术前准备,术后要严格抗排斥治疗等。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这些治疗过程中都需要特别关注其个体差异,如儿童肾移植术后的生长发育等问题,老年患者的免疫功能和并发症等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