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小球肾炎与急性肾炎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特点和治疗原则上有区别。慢性肾小球肾炎病因多样、起病缓、进展慢,表现多样,实验室检查有蛋白尿等,病理类型多样,治疗延缓肾衰等;急性肾炎多因链球菌感染后免疫反应,起病急,有血尿等表现,补体C3下降,病理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治疗以休息对症为主。
一、定义与病因
慢性肾小球肾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一组肾小球疾病,起病方式各有不同,病情迁延并呈缓慢进展,最终将发展为慢性肾衰竭。其病因多样,多数患者病因不明,可能与链球菌等细菌感染后免疫反应有关,部分与遗传因素相关,一些基础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等也可继发慢性肾小球肾炎,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相对多见,生活中长期劳累、感染等因素可能诱发病情活动。
急性肾炎:常因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免疫反应所致,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发病率略高,通常在链球菌感染后1-3周发病,有明确的前驱感染史,如咽部感染、皮肤感染等。
二、临床表现
慢性肾小球肾炎:临床表现多样,早期可能仅有轻度蛋白尿、血尿,血压可正常或轻度升高,随着病情进展,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水肿,一般为轻至中度水肿,以下肢水肿较为常见,还可出现乏力、疲倦、腰部酸痛等非特异性症状,后期肾功能逐渐减退,可出现贫血、电解质紊乱、代谢性酸中毒等全身表现,不同年龄患者表现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可能生长发育受影响,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基础疾病,使病情更复杂。
急性肾炎:起病较急,典型表现为血尿,可呈肉眼血尿或镜下血尿,蛋白尿一般为轻至中度,水肿多为晨起眼睑水肿,逐渐发展至下肢及全身,血压可升高,部分患者出现一过性肾功能不全,表现为尿量减少,儿童患者有时可出现严重的循环充血状态,如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与儿童心肺功能相对较弱,病情变化快有关。
三、实验室检查
慢性肾小球肾炎: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尿中可出现管型,24小时尿蛋白定量多在1-3g之间,肾功能检查早期可正常或轻度异常,随着病情进展,血肌酐、尿素氮升高,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血常规可出现贫血表现,如血红蛋白降低,自身抗体检查部分患者可呈阳性,如抗核抗体等,不同病因导致的慢性肾炎相关抗体不同,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合并其他器官功能相关指标异常,如糖尿病患者血糖升高等。
急性肾炎:尿常规以血尿为主,可伴有蛋白尿,可见红细胞管型,肾功能检查早期血肌酐可轻度升高,补体C3下降,8周内多恢复正常,这是急性肾炎的重要特征性改变,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急性期血沉可增快,感染指标如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升高,提示近期有链球菌感染史,儿童患者由于机体反应特点,可能补体C3下降更明显,恢复时间相对成人可能稍快或稍慢,但总体遵循8周左右恢复的规律。
四、病理特点
慢性肾小球肾炎:病理类型多样,常见的有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等,病理表现为肾小球不同程度的硬化、肾小管萎缩、间质纤维化,病变呈慢性进展性,不同病理类型的肾小球和肾小管间质改变程度不同,年龄较大患者可能因长期病情迁延,病理损伤更重,老年患者合并基础疾病多,可能加重病理损伤的复杂性。
急性肾炎:病理类型主要为毛细血管内增生性肾小球肾炎,光镜下可见肾小球细胞增生,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增生,急性期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免疫荧光检查可见IgG及C3呈颗粒状沉积于肾小球毛细血管壁,电镜下可见肾小球上皮下有驼峰状电子致密物沉积,儿童患者由于免疫系统发育特点,病理改变相对成人可能更具特征性,且病情恢复后病理改变多可完全恢复。
五、治疗原则
慢性肾小球肾炎:治疗目的是延缓肾功能恶化、防治并发症。一般采用综合治疗,包括限制蛋白摄入,根据肾功能情况给予优质低蛋白饮食,高血压患者需积极控制血压,常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等药物,有血尿、蛋白尿明显的患者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等,如病情处于活动期,糖皮质激素可能有效,但需注意其副作用,不同年龄患者对药物的耐受性不同,儿童使用激素需更谨慎,密切观察生长发育等情况,老年患者使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变化,同时注意避免感染等诱发因素。
急性肾炎:以休息及对症治疗为主。急性期需卧床休息,待水肿消退、血压恢复正常、肉眼血尿消失后可逐渐增加活动量,水肿明显者限制钠盐摄入,利尿消肿可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高血压患者积极控制血压,利尿后血压仍高者可加用降压药物,一般不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感染灶明显者可选用青霉素等抗生素治疗,但需注意过敏等情况,儿童患者由于身体各器官功能尚未发育完善,在治疗过程中要特别注意药物对各器官的影响,如利尿剂的使用避免过度利尿导致电解质紊乱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