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急性脑梗死属缺血性脑卒中常见类型,二者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治疗原则有差异,特殊人群如老年、儿童、女性及有基础病史人群在脑卒中诊断治疗中需各有注意事项。
1.定义与范畴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由于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包括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缺血性脑卒中占比较高,而急性脑梗死属于缺血性脑卒中的一种常见类型。
急性脑梗死是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2.发病机制差异
急性脑梗死:主要是各种原因导致脑动脉主干或分支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增厚、管腔狭窄闭塞和血栓形成,引起脑局部血流减少或供血中断,脑组织缺血缺氧导致软化坏死。例如,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血小板等聚集形成血栓,堵塞脑血管,从而引发相应供血区域的急性脑梗死。其发病多与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基础疾病相关,这些因素长期作用使血管内皮受损,促进血栓形成等病理过程。
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如上述急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而出血性脑卒中主要是脑血管破裂出血,常见原因有高血压合并细小动脉硬化、动脉瘤、血管畸形等。高血压使脑血管壁弹性降低,易形成微动脉瘤,血压剧烈波动时微动脉瘤破裂出血;动脉瘤破裂则是由于血管壁结构异常,承受血流冲击后破裂,导致血液进入脑实质,压迫周围脑组织。
3.临床表现区别
急性脑梗死:症状多在安静或睡眠中起病,部分患者有前驱症状如短暂性肢体麻木、无力等。常见症状有偏瘫、偏身感觉障碍、言语不利、口角歪斜等,不同血管供血区域梗死表现不同,如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可出现对侧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和同向性偏盲等;椎-基底动脉系统梗死可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症状的严重程度取决于梗死灶的大小和部位。
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临床表现与急性脑梗死类似,而出血性脑卒中起病较急,常伴有头痛、呕吐、血压升高、意识障碍等症状,头痛往往较剧烈,是因为血液刺激脑膜和颅内压升高所致;意识障碍的程度和持续时间与出血部位、出血量有关,大量出血时很快出现昏迷。
4.诊断方法差异
急性脑梗死:影像学检查是重要诊断手段,发病后头部CT早期可能无明显异常,24-48小时后可见低密度梗死灶;头部MRI对急性脑梗死诊断敏感性高,发病后即可发现病灶,DWI序列可早期发现缺血半暗带。此外,脑血管造影(DSA)可明确脑血管狭窄、闭塞的部位和程度等,但属于有创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生化、凝血功能等,有助于寻找危险因素和排除其他疾病。
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与急性脑梗死类似,出血性脑卒中头部CT可迅速明确诊断,发病后即刻可见高密度出血灶;MRI对脑出血的诊断也有帮助,可区别急性期、亚急性期脑出血等。
5.治疗原则不同
急性脑梗死:强调早期治疗,在发病4.5小时内符合溶栓指征的可考虑静脉溶栓治疗,常用药物有阿替普酶等;不符合溶栓的可考虑抗血小板聚集、改善脑循环、脑保护等治疗。对于大血管闭塞的患者可考虑机械取栓等血管再通治疗。同时要控制基础疾病,如调控血压、血糖、血脂等。
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治疗同急性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治疗主要是降低颅内压、控制血压、防止再出血、维持生命体征等,大量出血时可能需要手术清除血肿。
特殊人群需注意事项
老年人群:老年脑卒中患者往往基础疾病多,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在诊断和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各脏器功能。急性脑梗死老年患者溶栓等治疗需严格评估出血风险和获益,因为老年患者血管弹性差,出血风险相对较高。对于出血性脑卒中老年患者,控制血压时要避免血压骤降,以免影响脑灌注。
儿童人群:儿童脑卒中相对少见,但病因与成人不同,多与先天性血管畸形、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诊断时需注意儿童神经系统发育特点,影像学检查要选择合适的方法,治疗上要考虑儿童生长发育需求,药物选择要谨慎,尽量避免影响儿童器官发育的治疗措施。
女性人群:女性脑卒中患者在不同生理期有不同特点,如育龄期女性脑卒中可能与口服避孕药、妊娠、分娩等因素相关,妊娠和分娩时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脑卒中风险,口服避孕药也可能因雌激素作用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在治疗时要考虑女性特殊生理情况对药物代谢等的影响。
有基础病史人群: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脑卒中患者,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都要严格控制血压,将血压控制在合理范围,避免血压波动过大加重病情。有糖尿病病史的患者,在脑卒中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血糖的管理,避免高血糖或低血糖对脑组织的进一步损伤,同时要考虑糖尿病药物对脑卒中治疗药物的影响。有高脂血症病史的患者,要继续关注血脂水平,在脑卒中恢复阶段可能需要调整降脂药物,但要注意药物间的相互作用。